白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體育部 湖兆武漢 430070)
社會生態學視野下的體育群體暴力事件
白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體育部湖兆武漢430070)
摘 要:現代體育運動愈加商業化,體育比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此外,當今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中硬暴力運動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因此,體育群體暴力事件頻頻出現,與之相隨的社會危害也日益凸顯。本文試圖從社會生態學理論出發,分析體育群體暴力事件的成因、類型等問題,提出針對性的預防及應對措施,希望為有效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社會生態學體育群體暴力預防啟示
1.1概念
目前學界對群體暴力事件并沒有一致的概念。根據我國公安部的文件規定,群體事件指的是“聚眾共同實施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擾亂社會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損害公私財產安全的社會事件,主要分為群體性暴力事件和群體性非暴力事件[1]。
關于體育群體暴力事件的定義也存在一定爭議。本文作者認為,體育群體暴力事件指的是,出于某些原因或特定目的,在體育運動比賽現場,運動員、球迷、教練等之間發生的包括擾亂比賽秩序,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破壞公私財產等的辱罵、毆打等暴力行為。
1.2主要類型及特點
標準不同,體育群體暴力事件的分類也不同。
(1)從暴力實施人員的身份上看,體育群體暴力事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方面[2]。
①看臺暴力,又稱觀眾暴力,是指觀眾在觀看比賽時引起的體育暴力,針對對象可能是球員、裁判等工作人員以及其他觀眾。暴力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辱罵、投擲物品、破壞財物和肢體沖突。
②運動暴力一般指的是運動員與對手球員、球迷、教練、裁判等工作人員等之間爆發的沖突。通常的表現形式有言語辱罵與肢體沖突。
③混合暴力指的是比賽現場發生在看臺和運動場之間的暴力,主要是觀眾、運動員、教練員或裁判互相產生摩擦,造成多類人群參與的暴力沖突,暴力形式以肢體沖突為主。
(2)從暴力事件本身來看,體育群體暴力事件主要分為以下方面[3]。
①從協作關系上看,分為自發和有組織的暴力事件。
群體暴力行為可以是協作、有組織的,但也可能是自發的。有組織的體育暴力事件通常與體育賽事的關系比較松散。這種暴力事件不僅發生在比賽現場,也可能比賽之前發生在遠離比賽場地的某個地方。相比而言,自發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以體育賽事為中心,因為比賽而產生摩擦沖突,進而發生暴力事件。
②從目的上來看,分為表達性、工具性暴力事件。
群體暴力可以同樣有效地發揮表達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暴力行為被用作實現特定目標的手段,例如,改變某個人或某一群體的行為,這時它就是工具性的。當暴力行為是作為表達情感的手段,或者是在比較強烈的負面情緒,例如自己喜愛的球隊輸球,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大聲辱罵對方球員,這時暴力事件就是表達性的。
③從合法性看,可以分為合法性和非法性。
合法體育暴力與非法體育暴力的區別一直是學界爭論的問題。如果暴力實施者被要求或授權使用暴力,或者暴力舉動被社會規則、社會群體所支持,那么暴力行為就是合法的。當暴力被禁止或被社會規則、社會群體所抵制,此時暴力行為就是非法的。合法性和非法性的觀念受特定文化和情境影響,并隨時間而變化。
2.1社會生態學理論
社會生態學即人類社會的生態科學。它是關于社會生態研究的基礎理論,也是社會生態學學科體系的基礎科學層次,所以能夠為社會生態論和社會生態工程提供理論指導。
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態模型已經經歷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它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健康以及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社會生態模型建立在四個核心原則之上。
(1)多種因素影響行為。
(2)環境是多維復雜的。社會環境或者物理環境包括一系列的特色和屬性
(3)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是在組織的不同曾層次上進行的。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可能發生在多個層次。社會生態模型不只關注個人,而且包括不同層次上人類與環境的互動。
(4)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是動態的。
2.2社會生態學視野下體育群體暴力成因
群體暴力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就像所謂的激情犯罪,很多因素都可能觸發暴力事件的發生。內華達大學的Tamara D.Madensen等學者對群體暴力事件的觸發動因做了詳細闡述[5]。事實上,在現代體育事業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競技體育運動本身就有暴力傾向,此外,由于受經濟、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體育運動也可能浸染上種種社會暴力,因而出現暴力加劇甚至新形式的暴力行為。所以說,影響體育活動的因素非常復雜。
2.2.1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體育群體暴力事件中最核心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參與體育群體暴力事件的主要對象是年輕男性,而且大部分參與者受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不高,體育素養可能有一定的欠缺。另外,球迷或運動員自尊心太強,過分重視比賽結果,心理素質不過關,一旦比賽失利就受到打擊,也容易引起暴力事件。在熱情的比賽氛圍下,球迷或運動員的從眾心理也會導致自己不自覺隨波逐流,引發騷亂。
2.2.2人際關系因素
作為群體動物,人類總是極力追求認同與歸屬感,由此產生強烈的群體意識。同一隊伍中的運動員或同一戰線上的觀眾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互動,而對其他不同群體則容易產生排斥與敵對心理,發生沖突。當個人與他人互動良好,融入集體時,容易出現去個性化的現象,個人會認為處在集體中實施暴力受到的懲罰遠遠小于自己單獨實施暴力所受的懲罰,因此,更容易發生暴力攻擊行為。
2.2.3情境
體育比賽的現場情境以及象征意義對運動員、球迷的行動和
判斷有重要影響。一般說來,場地狹小、人群擁擠、噪音太大、位置過偏或看不清比賽、比賽結果與期望有差距,或對手得分等情境都容易影響運動員或觀眾的心理活動,過度解讀他人特別是敵對方行為,引發暴力事件。此外,比賽中的不公正現象比如裁判裁決不公也容易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
3.1個體層面
這一層面對體育暴力行為的干預策略是改變個體的態度、體育修養等,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出臺某些教育和指導方案。首先,加強教導個人加強體育修養,做到有序入場、文明觀賽比賽、有序退場;其次,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充分享受比賽的樂趣,而不是過分重視比賽結果;再次,尊重對方球迷或運動員,克制自己情緒,提高心理素質。
3.2人際關系
比賽中人際關系的改善能夠大大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運動員應當公開表示自己對對手的尊重,以此分散觀眾和對手感知到的敵意;教練應當在比賽之前約見雙方隊伍,增進溝通,摒棄敵意;隨隊官員可以組織賽前儀式,交換雙方標志,營造良好比賽氣氛,避免劍拔弩張,激發部分球迷的緊張情緒。此外,在賽場中設置專人引導球迷分批入場,設立能將不同球隊球迷分離的隔離裝置,減少敵對球迷的接觸,比賽結束后專人引導分批有序退場也是有必要的。
3.3情境
首先,因為群體暴力跟賽場感受的暴力有關系,所以需要控制球員比賽過程中的暴力行為。其次,聘用訓練有素的職業工作人員非常重要。裁判等工作人員公平地主持比賽,可以有效減少因觀眾覺得憤怒和不公而導致的群體暴力。最后,了解觀眾的需要,提供良好觀賽場地和舒適環境,保障球迷能夠欣賞到精彩比賽也非常重要。此外,比賽現場要嚴格控制酒類飲料的銷售。同時需要合理布置警力、全方位監控,加強俱樂部與警方合作。對于比賽中發生暴力事件應堅決貫徹“零寬容”的政策,采取“迅速隔離,重點打擊,全面控制”的控制策略,隨時對可能發生的暴力事件進行恰當應對。在比賽結束之后,應當加強警力、組織觀眾迅速分流、快速退場。
參考文獻
[1]劉連發,王東.大型體育賽事中群體性事件的觸發成因與風險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3(6):95-98.
[2]覃遠楷.暴力在體育運動中的偏離指向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1(5):8-11.
[3] Ramó n Spaaij.Sports crowd viole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synthesis[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4,192(2):2.
[4]葉峻.社會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50-258.
[5] Anonymous.Spectator Violence in Stadiums[J].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2009,78(8):24.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b)-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