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強 楊明發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當前,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全國人民的關心、關注下,中國足球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足球職業化再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討論。該研究簡單梳理了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發展歷程以及足球在職業化過程中的亮點與啟示。
從1992年中國足球啟動職業化改革到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國的足球改革一直在路上。從我國職業體育改革的角度分析,足球二十多年的改革歷程大致可以分為甲A和中超兩個階段。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加速建設階段。在此社會背景下,中國足協開始籌備當年的全國足球工作會議,組織力量起草了包括《中國足球運動改革總體方案》在內的總共22個文件,并獲國家體委的審議通過。同年6月,被稱為中國足球“遵義會議”的全國足球工作會議在北京紅山口召開。會議最終原則上同意了《中國足球運動改革總體方案》。
經過兩年的籌劃準備,1994年4月27日,成都人民體育場,中國第一個職業體育聯賽“萬寶路1994年全國足球甲A聯賽”正式開賽。2003年8月,中國足協在河北香河召開第二次全國足球代表大會,會上通過了新的《中國足球十年規劃》。
“甲A十年是一個高開低走、問題逐漸暴露、矛盾不斷積累的過程。”[1]在此過程中,我們既開創了中國體育職業化的先河,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甲A十年的后期,中國職業足球進入到一個迷茫期。
中超的構想始于袁世鐸入主中國足協的2000年,正式開始于2004年。但是被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足協寄予厚望的中超從一開始就讓人大失所望。
與甲A的高開低走不同,中超元年就出現了由國安退賽引起的“G7”革命。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超革命”沒有從本質上改變聯賽的體制和運作機制,此后,中超聯賽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2004—2006的三個賽季,CCTV-5全面“封殺”中國足球,在此期間沒有實況轉播過中超比賽。2005年,中超聯賽更是出現了自甲A時代以來第一次未獲得聯賽冠名的尷尬,中超聯賽的商業價值大幅縮水。
接踵而至的是,聯賽財政狀況不斷惡化,勞資糾紛不斷出現,假球、黑哨、賭球現象屢屢見諸報端,球隊投資人轉讓、退出的傳聞不斷。與此同時,我國各級國家隊的成績每況愈下。國足接連錯失2006年和2010年世界杯,世界排名也是一落千丈。球迷、媒體、贊助商和政府有關本門都感到無比憤怒和失望。
2009年開始的中國足壇反腐敗案,從球員到足球俱樂部,從裁判到足球管理中心,足球協會一批官員紛紛落馬,可謂大快人心。國人重新對中國足球的未來發展寄予希望。
隨著聯賽環境的凈化,更多的投資人將目光轉向了中國足球,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恒大集團。從2010年開始入主廣州足球,廣州恒大(現更名為廣州恒大淘寶)當年即奪得中甲聯賽冠軍并順利升入中超。此后更是史無前例的連續四年獲得中超聯賽冠軍,并在2012年將亞洲足球冠軍聯賽的冠軍獎杯帶到中國,這也是亞冠改制后中國球隊的首次奪冠。
從2010年開始,隨著聯賽各支球隊投入的不斷加大,大牌球星和教練的到來,中超聯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15年3月8日,《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正式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印發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中國足球的改革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全國億萬球迷的密切關注。足球改革被上升到國家高度,這是中國足球的巨大機遇,是中國足球人的殊榮,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從1994年甲A聯賽開賽至今,我國職業足球歷經二十余載,留給人們更多的是失望和無奈。但辯證地看,中國足球的職業化過程中也有其自身的閃光點。
縱觀世界足球強國,都有自己的職業聯賽,這也彰顯了足球這一世界第一大運動在體育界的地位。中國足球能夠在20年前選擇職業化這條路無疑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前中國足協主席王俊生曾在有關論及為什么搞職業聯賽的文章中提到,“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職業足球已經風靡世界足壇,有些足球強國職業足球的歷史已有百年,職業足球對提高競技水平的顯著作用早已被世界足球強國所認可。中國足球要不斷進步,跳出現在徘徊不前的狀態,必須走職業化的道路。二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足球已經搞了40年,在我這一任,矛盾與問題的積累已經達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仍延續過去的管理方法顯然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只有尋找新的管理模式。職業化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其具體方法與措施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足球界長期以來積累的矛盾與問題。”[2]
不可否認,中國足球職業化的后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不能以此倒推中國足球職業化的選擇是錯誤的。職業化后問題成堆,一方面說明中國足球的職業化不完善,甚至可以說不是真正的職業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在當今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想要搞好足球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在改革中不斷深化改革,才能不斷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一遇到問題走回老路是不可取的。所以國家體委在上世紀90年代選擇足球職業化的道路,是定位準確的。
足球職業化使我國足球項目擺脫了過去完全依靠國家扶持的窠臼,將足球推向了社會。盡管在其后來的發展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但足球職業化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足球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基礎,為未來中國足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尤其是甲A初期,球市火爆,市場化不斷推進,足球社會影響力
逐步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足球。職業化在經歷了中期的低迷之后,從2009年中國足球“反腐、掃黑”開始,足球市場得到凈化,足球環境逐漸趨好,中國足球贏來了一個良好周期的開端。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足球還處在比較落后的位置,只有加強與世界足球先進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全面學習其先進的制度、經驗和技術,才能盡快提升中國足球的自身水平。在開展職業聯賽的過程中,中國足協制定了引進高水平外籍球員與教練員的規定,同時也有大量的運動員、教練員出國學習、踢球,這增強了中國足球與世界的聯系。另外,在俱樂部的市場化運作與管理方面與國外俱樂部的交流與合作,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和建設,促進了中國足球的國際化。
作為中國職業體育的先行者,足球在很多方面為中國體育職業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
職業體育以市場化為導向,實行產業化經營,如果出現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必然是運營實體的財政狀況出現了問題。中國足球在職業化過程中曾經歷過由盛到衰的轉變,歸根結底也是因為俱樂部的財政狀況不斷惡化,運營成本不斷上升,但是其收入的增長速度始終無法與成本增長相匹配。因此,中國足球職業化帶給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最大啟示就是,必須保持健康的財政狀況,嚴格控制運營成本。
職業體育是向市場提供競賽娛樂產品的行業。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職業體育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是聯賽和明星球員的傳播價值。只有與媒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職業體育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己的價值。中國職業足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與媒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導致媒體只報道其負面消息,出現了“說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的不利局面。職業足球在這方面帶來的啟示就是,只有與媒體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才能實現互利共贏。
職業化就意味著專業化。職業足球在中國的發展中,作為主要管理和運營機構的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和足協實際上是“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名為職業足球,實為行政足球。真正的職業足球必須要有專業的管理機構和運營機構。沒有專業化就沒有規范化,也就無法保證效率,進而難以提供持續的競爭力。
[1]鮑明曉.中國職業體育評述[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36.
[2]王俊生.1994:我知道的中國足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通知[R/DL].中國政府,2015-03-16.
[4]張洪瑞.探析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對中國足球的重要性[D].山東: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