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東 楊旺春 曹沖(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云南麗江 674100)
我國與世界排球強國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①
楊學東 楊旺春 曹沖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云南麗江 674100)
只有重視后備人才的培養,才能保證競技體育有較高的水平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才能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該文分析總結了目前中國和世界排球強國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近些年來中國運動員退役后出現的就業問題和我國排球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培養排球后備人才提出對策,為相關部門提供了參考意見。
排球 后備人才 排球強國 培養模式
培養后備力量是發展競技體育的戰略問題,只有加強后備人才培養的階梯型建設,才能使競技體育得到可持續發展。要想使一個項目得到可持續發展,那么就需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以及項目自身的發展規律。縱觀世界排球強國運動員的培養,每個國家都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我國排球競技后備人才出現嚴重的不足,造成了近幾年我國排球技術水平的不斷下降。只有加強培養后備人才,才能不斷的提高競技體育的水平,同時還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而使競技人員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
1.1美國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運動員的培養完全是在以高校為主的體制下進行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完全發揮了學校作為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的基地和源泉的作用。在美國中學的運動隊中,參加女排訓練的人數排在第三位。美國的排球運動主要是把學校作為載體,依靠學校的業余訓練培養后備人才,從而實現大規模的普及和提高普及基礎。美國培養后備人才的“學校體制”大約使1/3的學生成為培養對象,其特點是使教育和體育相結合,加強培養運動員的職能。
1.2意大利和德國排球培養后備人才的模式
意大利和德國培養后備人才的基本模式是俱樂部制,在立法上允許俱樂部和體育聯合會在組織上的高度自治, 政府通過立法對社會上不同的體育組織和活動進行管理。學校也成立各種俱樂部,主要針對學生和教師;社會上也有各種俱樂部,有單項俱樂部也有綜合俱樂部,不論何種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俱樂部,從而也為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土壤。
1.3法國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法國的競技后備人才培養的方式和美國、德國、意大利的模式不同,俱樂部的形式在法國發展的不夠完善,在后備人才培養上采用政府培養和社會體育組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在平時的訓練中政府賦予社會體育組織很大的權力,政府通過立法保證社會體育組織的合法權益,同時對社會體育組織也給予規范和指導。
1.4古巴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古巴基層排球開展的較廣泛,在近些年國際大賽上,古巴男隊和女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各縣、洲體校從事排球專業訓練的學生就達到5000多人。古巴政府把排球設為了必修課,并且重點培養優秀的排球后備人才,所需費用由國家承擔。
1.5日本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同屬于亞洲國家的日本和我國在競技人才培養上也存在很大不同。被稱為“亞洲排球強國”的日本,以學校為主題,依靠學校體育設施對排球運動員進行培養。這也就造就了日本排球運動員較高的排球智商。誕生優秀排球運動員的第一階段是中小學,第二階段是大學。日本的體育大學和普通大學是培養高水平排球隊的基地之一。
2.1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運動員后備力量培養體制。該體制把國家體育總局所負責的學校和業余體育作為中心,對不同年齡和水平的運動員進行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培養競技后備人才的體制。通過“舉國體制”的培養,排球運動得到迅速的發展,運動員的水平不斷提高,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運動員,使排球運動完成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目標。特別是中國女排取得了“五連冠”,讓中國的排球運動首次稱雄于世界。中國排球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再次奪得金牌,問鼎世界。
2.2體教結合
“體教結合”是把學校作為培養競技人才的依托,通過業余的訓練,全面且自由的對個體進行培養,不僅可以培養高水平的專業運動員,而且還可以培養高水平的大學生,以運動員自然成長、身心發展和變化規律為訓練的科學依據,實施小學、中學和大學一條龍的培養體系。這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是旨在遵循教育規律和體育規律,把兩種規律結合起來,充分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可持續的發展我國競技體育,把競技體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3俱樂部
“俱樂部”培養模式是我國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模式的一種補充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用工制度的改革,以競賽體制改革為重點的體育改革開始全面啟動。首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出現在1992年的大連,第一個股份制足球俱樂部建立在四川,隨后我國相繼出現了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排球、籃球等項目的職業聯賽。客觀上俱樂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優秀運動員培養模式的不足。近兩年廣東恒大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整體上不能改變后備人才斷層的局面。
3.1“舉國體制”培養模式弊端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舉國體制暴露出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和競技體育的高淘汰性、風險性,競技體校和業余體校不如普通高校有吸引力;舉國體制下,培養后備人才培養的模式是“選材—訓練—輸送”的“一條龍”服務的問題。這種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人才培養與教育體系相互獨立,只專注于訓練而忽略了人格培養和文化教育,使后備人才的能力和素質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這也造成了最近幾年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困難。體育總局也試圖改變某些不足,在某些項目上提倡單飛,比如網球,除了李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之外,在其他體育項目上幾乎是沒有成功的。
3.2“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弊端
“體教結合”的學校高水平運動隊還沒有擔當起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重任,在小學-中學-大學的培養途徑中的重要紐帶出現問題。楊學東在《北京市中學排球課余訓練狀況》中得出:就北京市中學12支排球課余訓練隊,近5年內運動員輸送情況看,第一名是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在5年內北理附中向高校共輸送人才24位,其中有5人進入高校高水平運動隊,2人進入體育院校,其余均是普通高校;走高水平這條道路的學校主要以北京101中學女隊為代表,在5年中向北京隊輸送8人,而北京其他中學的輸送情況并不樂觀。“小學-中學-大學-專業隊”人才培養途徑出現了斷層。雖然北京體育大學和清華大學培養出自己的學生運動員,但是這畢竟是鳳毛麟角。把學生運動員作為主體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發展的并不成熟,無法擔當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重任。
3.3“俱樂部”的培養模式的弊端
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轉型期,俱樂部模式發展并不成熟,還缺少必要的引導,特別是在我國競技后備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青少年俱樂部。俱樂部的培養模式和優秀運動員培養模式的結果是一樣的,一切都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和競技能力是俱樂部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這和優秀運動員的培養模式一樣,功利性是第一位的,社會綜合因素考慮較少,特別是文化教育方面。近兩年廣東恒大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整體上不能改變后備人才斷層的局面。
4.1堅持“舉國體制”為中心,解決好運動員退役后的就業安置
繼續堅持“以舉國體制”為中心的后備人才培養制度,同時加大對退役排球運動員的就業安置。社會和政府要建立專門的培養機構,對運動員進行再教育,提高運動員的訓練和工作的能力,不斷地把退役運動員推向市場;國家、社會、學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渠道,盡可能的解決好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問題。
4.2體育局和教育局相互合作,加大“體教結合”后備人才培養力度
學校體制競技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是在舉國體制的弊端下產生的。很多學者提出“競教結合”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競教結合”是一種以培養攀登世界運動技術高峰為目的,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首要目標的一種“新型體育”人才培養新體制。該體制不僅要遵循競技運動的訓練規律,使人員得到系統的訓練;還要遵循教育規律,對人員進行系統的文化教育,把競技訓練和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兩個體系的優勢。
4.3鼓勵個人和社會俱樂部的發展,并給予其引導
我國俱樂部起步比較晚,在管理和操作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管理和操作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使排球俱樂部形成規范且系統的管理,讓排球俱樂部真正的走上社會化,市場化,還有一段遙遠的路程;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操作和管理模式,不斷完善我國的俱樂部制度。同時,體育局應該適當的給俱樂部一些權利,鼓勵社會企業和社會團體辦俱樂部,在政策上給予優惠條件,并在人才的輸送和管理方面給俱樂部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在外聘教練上,應有相應的政策出臺,包括教練員資格、等級、待遇和管理方面等。
[1]王萍麗,薛文標,許榕.中美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比較[J].體育學刊,2010,17(12):78-81.
[2]何強,李洪川.用“包容性增長”審視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經驗[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6):489-491.
[3]鄭婕.“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
G842
A
2095-2813(2015)01(c)-0252-02
楊學東(1982—),男,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