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伶俐 劉菊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
基于崗位需求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研究
卜伶俐 劉菊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摘要]針對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崗位需求
當今社會已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普及,并已滲透到各行各業,與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隨著政府部門“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社會行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調整,計算機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變得十分緊缺。《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入門課程和必修課程,取得了教育部門和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及加強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日后順利走入工作崗位,成為滿足崗位需求的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專業課教師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1、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的入門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為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科學知識和技術打下基礎。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忽視學生基礎差異,教學方式落后。目前,由于計算機在中小學階段的普及,新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由于各地區教育條件的優劣差異,導致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技能參差不齊。面對這種基礎不同的差異,如繼續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經不合時宜,必須進行改革,如可采用分層分組教學方式。第二,教學內容有些滯后。例如,操作系統還在講述Windows2000,軟件應用部分僅僅涉及Office2000,對于已經進入Web3.0和云計算的年代,是十分落后的,這樣的教學內容也極容易導致學生對該門課程不感興趣。第三,教學模式陳舊。目前,在教學手段上雖然采用多媒體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大容量的課程內容做成課件形式,在課上灌輸,而且速度快,學生來不及理解和思考,因此對所學內容記憶不深刻,容易忘記,學習收效不大。第四,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優秀,但實際上機操作能力不強,不符合當前職業崗位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需要。
2.1以培養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設計教學內容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符合社會實踐應用的實際需求,必須設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對該門課程的興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意識,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墊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針對該門課程的一些重復性的教學內容,應該予以調整、修正,例如,對Windows基本操作、網絡知識及使用、Office辦公軟件使用等部分內容,在對一些初步的最基本的內容作以介紹后,重點要加強實踐操作環節的訓練。其次,目前一些學校的教學內容太老舊,應該注意時效性的問題,盡可能傳授最先進技術;最后,要注意調整教學內容的難易度,使之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高級語言程序設計(VFP語言、C語言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自然難以掌握,要盡量選擇性地講授,但電子郵件、網上銀行、網上購物、資料下載與傳送等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大力地予以普及。
2.2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方法,突出能力本位的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以課本知識內容為中心,按照課程內容逐一給學生講解知識點,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缺乏實際應用能力。目前,項目化教學法符合職業崗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要求的需要,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教學項目開展教學活動,如將該門課程按照教學內容設計成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文檔制作、電子表格制作、幻燈片文檔演示的制作等內容模塊,根據每個模塊的教學目標任務、教學情境及學生興趣的要求,設計成具體的教學項目,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帶動學生共同完成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創新完成項目的能動性,從而提高知識應用能力,不斷獲得價值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主學習能力。
2.3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由于信息資源極大豐富,更新變化速度飛快,原有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該門課程的教學需要,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學習該門課程所需要的相關資源,同時要簡化過程,為此,可以利用網絡系統共享資源,讓學生學習如何從多媒體教學軟件中、從局域網或互聯網中獲取信息,得到多種教學材料,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查詢、檢索、探究并解決問題。同時,要把學習資源作為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探究、發現的對象,以幫助學生理解原理,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上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時,把各種教學信息和操作步驟(提示)做成超文本方式(網頁),在教師機上共享,讓學生花30~35分鐘時間學習網頁中的知識,且邊自學獲得提示邊上機實踐,最后獨立完成規定的作業。然后教師花10~15分鐘時間與學生一起討論并演示關鍵的操作步驟,總結出帶普遍意義的內容。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印象、鞏固了所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強了繼續學習的能力。
2.4采用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
一直以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存在這樣的弊端,即“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重記憶,輕創新”,其成績考核通常也是由試卷筆試為主,應該考慮對這種理論考試進行改革,將之轉變為上機考試,注重各技能、各知識的臨機檢驗,并綜合學生平時上機時的“作品”成績及答問情況給予分數。這樣能夠促使學生重視日常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避免出現為考試而考試的情況。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在實行過程考核方式,用于檢驗學生對該門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如在過程教學中增加運用word制作黑板報、海報作品,應用幻燈片設計課件報告等內容,并對學生分析考核、評分,從而科學評價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同時,還可以參照全國計算機考試、全國ITAT技能大賽,通過計算機專業能力資格考試,從而提高社會對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的可信度和認可度。
總之,針對當前職業崗位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需求,在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崗位需求這一目標,采用復合該門課程特點的教學策略,進而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大批具有過硬的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偉.關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1(4):97-99.
[2]齊艷春.關于高職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7):59-60.
[3]楊淑珍,薛振清.基于職業崗位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科技視界,201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