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榕 李華(玉溪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玉溪 653100)
高校體育文化受到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探討
陳瑾榕李華
(玉溪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 要:高校體育文化是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軟件組成部分之一。高校體育文化良好發展離不開民族體育的支撐,也離不開高校這個載體。它既需要搭載精神文化來豐富體育文化建設,又需要通過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的參與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民族體育代代傳承,使高校體育穩步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影響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形態之一,具有強烈的個性,它來源于社會大文化,以社會文化為其背景,滋生于社會而又不同于社會文化的一種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園體育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就是校園精神,而校園精神是深層次的群體意識,又是群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是校園群體共同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心理特征、行為方式。有人把學術文化比作校園精神文化之首,而把體育文化看作是校園精神文化之軀。因此,體育文化作為校園精神建設的一種途徑和形態構成了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來,高校體育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盡管采取了相應解救措施,但未能達到預想效果,方案提供不全面和改革實施不徹底都對結果有一定影響。以高校運動會為例,運動會競賽的目的性太強,專業性提高之后,大多數學生失去了參與的機會。校運會的教育傳播意義也喪失,建立不了團結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只能由少數人為個人名譽利益而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少部分學生會參加校內體育社團活動,現實條件決定這些社團缺乏場地器材、缺乏活動氛圍和項目策劃、缺乏專業老師指導,娛樂性強,性能單一,容納力不足,只能成為學生交友娛樂的場所。如果說這些校內社團欠缺一定的資源,那與之相對的便是高校生必修的體育課。有了學校資源支持有專業老師指導的結果仍舊不甚理想,原因我們先從體育意識談起。第一,體育意識指人們對體育各要素內容和精神活動的結合。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錯誤思想存在,體育運動是浪費時間之舉,必須以犧牲智育時間為代價來換取運動時間,對體育健身的實際價值沒有正確認識,各組織的體育運動參與和協作能力不足。第二,體育教育工作者以考試成績達標標準對學生進行訓練,為教學而運動,缺乏趣味性。教育工作中的授課枯燥、形式單一、技術水平較差,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處于被動低位,難以舒展身心,難以科學的指導自己的體育實踐和正確地評價自己的鍛煉效果。第三,在統一的培養模式和教育體系下,忽視了個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是動機,59%的學生為了體育達標參加鍛煉,但這種動機的特點是膚淺、短暫、易變。非由興趣所致的體育鍛煉通常沒有理想的成效。
根據以上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從教育工作者方面;加強體育工作者知識技能建設,深入研究體育精神,增加體育理論知識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活躍在快樂的體育氛圍中、科學體育方法的指導下,健美的身體,凈化的心靈,幸福的靈魂。融洽與學生關系,保護他們運動的積極性,及時采納合理的建議,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從高校體育文化宣傳方面;定期組織大型運動賽事直播或紀錄片的觀看,舉辦體育知識專題講座,在校刊、宣傳欄進行宣傳。加強對體育運動文化的了解,學習新的運動項目,增加體育運動比賽內容、規則、形式等的知識,潛移默化中加深對體育的興趣,促使其產生運動的強烈愿望。在嘗試和練習中感受運動的魅力,慢慢產生穩定持久的動機。從學生自身方面;增進體育知識,提高運動客觀過程及規律的認識。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逐漸用于實踐,將興趣轉化為需求,像飲食一樣不能間斷,營養搭配合理膳食,養成良好的習慣。逐漸嚴格要求,反復訓練,自覺實踐。形成嚴謹、規范、務實的作風。在課外體育活動方面;開展高校健身場所,規范管理。一些實力雄厚的高校,不應錯失健身計劃工程開展的良機,應把握學生休閑時間動向,為他們建立參與體育實踐的組織,提供廉價便捷的服務。從一些方面講,這也有利于高校體育文化素養的提高。加強體育教育工作者對校外社團的指導工作,使體育社團專業化規范化,提供校外社團資助,幫助其參加體育賽事的機會,使運動形式多樣化。
作為占據中國歷史的民族傳統體育,其重要的職能之一是防衛職能,它在中國歷史社會生產、宗教祭祀、抵御外來侵略和軍隊建設中有重要意義。另一個背景是頗為豐富的傳統文化,體育,它的內容是相當豐富,其中也包含了中國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的起源,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毅力。如保家衛國、生活技能傳授、祭祀活動這些精神體現對于傳統文化走向國際,弘揚中華民族文明歷史作用不可限量。從而民族體育在與素質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及個性培養的融合勢在必得,能極大限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下面從幾個方面來描述傳統文化體育的博大精深。其一,政治經濟作用。傳統運動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各地方群眾具有豐富的地方特色,民族傳統體育納入經濟和貿易,形成一個臨時的市場,可以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促使交易活躍。其二,教育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就取自生產、生活,并在體育活動中,對下一代進行生產、生活技能的傳授和教育。有些民族還通過宗教儀式教育后人勇于挑起民族興旺的重擔,幫助后人形成好的品質。因此這種教育滲透在人們意識的血液,形成了一種精神并傳承。其三,健身作用。體育鍛煉通過身體活動促進人的體能發展和體質增強,也是社會生產勞動所不可或缺的基礎。各個民族在長時期的社會勞動中逐漸開發了獨家特殊的運動方式。不僅體能增強,健康有保障,精神也得到極大慰藉,磨練了意志。因此各方面的特點體現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蘊含著的博大精神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其四,競技作用。自古以來,我國多數民族的體育活動都體現競技特征。和其他文華類似,體育文化也體現著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特點。很多體育項目都是多個民族共有。如武術、劍術、馬術、舞龍舞獅、象棋圍棋等都為多數民族鐘愛,民族體育的客觀性和娛樂性都通過競技方式淋漓盡致體現,因其特有民族文化、宗教傳統、生活習俗、風俗環境內容,這種表現形式也為各族人民多接受。直至當今,許多民族體育項目也代表國家參加了許多國際賽事,有些甚至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其五,傳承團結功能。上
文提到過一些體育運動項目都是為多個民族所共有,共同接受的民族體育習俗通常能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民產生歸屬感,不自覺聚集到一起。土族傳統體育與宗教祭祀活動常常相伴而行,在傳統廟會和宗教活動的同時,使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人們感受到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導土族人們了解和遵循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達到土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1996年2月,香港設立國際龍獅會,自古舞龍舞獅活動都存在,人們寄希望于這種代表祥和的動物,祈求平安、辟邪等,香港的這一舉動旨在讓舞龍舞獅這項運動傳播更遠,凝聚全世界華人的思鄉情。
3.1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高校體育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這座大熔爐熔煉出包括民族傳統體育等的體育形式,都會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學習與鍛煉的過程不只是強身健體,也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交流,與傳統文化的碰撞,體味歷史的滄桑、悠遠,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大學里的管理人員大多數都偏向于腦力勞動,扎根于學術,不注重體育鍛煉對增強學生體魄、開發智利的重要性,對運動不是很看重。他們可能認為這會對學生的學業造成不良影響。先是在運動方面做宣傳,然后取得一些成功,然后導致運動和學術界限模糊,學術水平開始下降。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多樣的形式,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特點和各種運動的不同要求,因為可以全面地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實施。此外,禮、義、仁、志、信為基礎的中國傳統體育,道德第一,身體第二、學問最末的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讓學生知道在體育活動的禮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充實高校體育課程內容,使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文化隨時間的變遷,民族傳統體育內容也瀕臨消亡,一部分已不復存在,究其本源就在于歷史進程的變革打磨掉了民族傳統體育文華的銳性,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心理結構、審美特性均發生了改變,一些固有的思想不能及時得到養分,導致青黃不接或消亡困境,將傳統文化引入高校則是高校體育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必然,讓更多高校改革的管理者重新審視傳統的體育模式,不斷推薦體教結合形勢下體育事業發展的又一起點。
3.3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的開展將推動體育文化的發展
傳統民族體育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國家體育資源,建立一個正確的意識教育,從而再次發現國家體育資源的價值和作用,使那些封存已久,已經被認為落伍的體育文化再次煥發青春、熠熠閃光,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大學是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的,促進燦爛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世界的實現。
4.1因地制宜原則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文化發展也呈現出強烈的地域差異,而各級各類的高校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而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就具有地域性的特點,所以各地高校在開展民澤傳統教育教學的同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師資力量與資源,思想意識有較高深度的學校在選擇與民族體育結合的時候,應在保留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更深層次內涵,與高校體育文化結合,讓學生學習更豐富的技能。
4.2兼收并取原則
在進行現代化教學的同事,充分西區傳統教法中的優秀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鼓勵學生運動,更鼓勵學生思考,充分發揮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同事借鑒現代教育教學的優秀方式,運用科學的手段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技術。高校體育文化教學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借鑒其它學科的教學經驗,勇于開拓創新。
4.3創新性原則
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要不斷開拓創新,這種創新是在不改變原有文化底蘊的前提下進行的,也不能固守成規。傳統民族體育文化一定存在傳統文明,例如傳統民族特色、風俗、意識、形態。經過時間積淀的優秀內容只要符合當今和諧社會主流思想的內容,就值得保留。在此基礎變革形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民族體育更好得融入高校,增強了創新性,拓展學生思維,順勢發展。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深刻影響著傳統民族體育,這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民族體育的傳承,更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明社會的滲透。高校教育者在體育教學中,在帶領學生強身健體的過程中,無形幫學生樹立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強健的體魄服務社會,以正確的觀念貢獻國家。這便是民族體育對高校體育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道湘.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社會文華學院學報,2005(4):2-5.
[2]徐國忠,賀國俠.民族體育的社會特性研究與課程開發構想[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4):33-35.
[3]邵龍寶.高校體育文化自覺及其教育[N].體育文華導刊,2013 (2).
[4]鐘海平,田祖國,白晉湘.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變遷對當今價值意識的重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
中圖分類號:G80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a)-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