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玲
(王紅玲,民革中央 “三農”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責編 張棟)
2010年,海峽兩岸正式簽署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簡稱ECFA),ECFA的簽署與生效,為兩岸農業科技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標志著兩岸農業科技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ECFA新時代,兩岸農業科技合作內容越來越豐富,涉及領域越來越廣泛,合作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合作內容上從過去單純的種植業,拓展到現在的畜牧業、漁業等生產技術領域;從單純的種質資源引進,進一步發展到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及標準化體系建設、農業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等領域。同時,通過加強科技人員往來、召開各種專業研討會以及開展專項農業科技合作計劃等活動,兩岸農業科技合作的層次正在不斷提升。合作方式呈現多樣化,從早期的簡單物種引入,發展到現在的兩岸農業產品展覽、兩岸農業科技人員交流,以及兩岸農業技術研發合作。兩岸農業科技合作不僅關注農業技術本身,而且也更加注重農業科技對農業產業的貢獻以及兩者的協同發展,甚至世界經濟與產業的變化和各種制度因素的耦合也成為農業科技合作研討的重要主題。
在ECFA新時代,兩岸農業科技合作平臺建設不斷加強。2010年11月,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與臺灣21世紀基金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在廈門建立海峽 (廈門)現代農業研究院,進一步拓展兩岸農業科技研究項目合作深度與廣度。福建省還牽頭組織了廣東、江蘇、浙江、上海、江西、安徽、湖南等八個省市科技行政部門組成海峽西岸科技協作聯盟,加強科技資源整合,夯筑對臺前沿科技交流協作平臺。每年定期在福州舉辦的 “海峽兩岸農產品博覽會”、 “海峽兩岸農業科技合作高峰論壇”、在漳州舉辦的“海峽兩岸花卉展”等活動已成為兩岸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
遍及大陸14個省區市的28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為兩岸農業科技合作的新亮點。臺灣農民創業園以項目帶動品種和技術引進,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民使用臺灣地區農業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如漳州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龍巖新羅區閩臺畜禽果蔬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的集聚效應充分顯現。
合作項目過于集中,兩岸農業科技合作全面推進進展緩慢。臺灣農民資金充裕,受地域空間限制,近年到大陸投資農業的規模和水平大幅提高,但主要集中在熱帶水果產業。臺灣農民和企業利用資金、品種和技術優勢在福建、廣東、海南等熱帶創建熱帶果園及加工產業十分集中,僅福建漳州市國家級對臺合作實驗區就有80多個臺灣地區熱帶水果品種栽種。大陸從臺灣引進的品種資源及技術產業也以熱帶水果為最多。技術合作交流地域和項目均趨集中,兩岸農業科技合作沒有實現大陸區域的全覆蓋,很多地區還尚未開展實質性的農業科技合作,不利于兩岸在地區上廣泛尋找農業科技合作空間,無法為兩岸農業科技深入合作提供持續的支撐動力。
農業開放政策不對等,兩岸合作深化發展形成障礙。大陸一直對臺商開放農業投資,同時還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促使臺商投資農業便利化。而臺灣長期以來對大陸投資臺灣農業進行嚴格管制,至今尚未有陸資開發島內農業領域投資。臺灣地區當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規定。例如, 《大陸地區從事農業投資或技術合作之審查原則》中規定:禁止對臺灣地區安全或經濟發展有重大負面影響的農產品及其生產相關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臺灣地區禁止輸出研發的優良品種、種苗與技術到大陸,對兩岸農業技術合作強調 “根留臺灣”,嚴禁溢出。這些規定是兩岸農業合作一直呈現單向性特征,致使農業科技與種源交流落后于產業需求,限制了兩岸農業科技合作的深化發展。
利益協調機制不順,兩岸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積極性有待提高。農業科技合作的利益協調機制尚不完善,影響了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其突出表現是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完善的合同制度,據各地臺灣農民創業園調研資料顯示,臺商農業企業與大陸農戶之間的矛盾時常突顯,使臺灣地區行之有效的農業推廣技術和營銷效應弱化。一是臺資農業加工企業將風險轉嫁給農民。目前,大多數臺資農業企業將良種及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收獲季節直接收購原材料,將農業生產的風險轉嫁給農民。二是大陸農民市場意識淡薄,有時缺乏誠信。在市場上農產品供不應求時,農產品價格超過合同價格時,一些農民有違約現象。雙方維護自身利益的舉措,不符合兩岸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則,彼此間利益的損害直接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的積極性。
尋求兩岸科技管理體制差異下的共識。打通農業科技合作中的制度壁壘,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為兩岸農業科技合作資金的高效使用、農業科技項目的快速落地、農業科技人員互訪交流以及農業科技成果的評價評估創造出便利化的制度環境和條件。一些地方也可以采取 “先行先試”的做法,建立農業高科技研發和產業化的 “合作特區”。有必要在若干地區與臺灣的農業科技合作方面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激勵型措施,將農業科技合作列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點項目,納入雙方中長期的農業科技發展計劃;建立兩岸農業科技合作整體性和長效性機制,要支持兩岸依法加強保護各自注冊的農業科技方面的商標及專利,加強對臺資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在保障知識產權的前提下促使兩岸農業科技發展資訊有效交換,以連接豐裕的人力和技術資源,鼓勵兩岸農業高新科技的深度合作。
構建雙向交流機制,實現跨越發展。兩岸科技資源與農業資源比較優勢的差異,是兩岸科技創新合作的基礎。臺灣農業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改造傳統農業,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大陸農業科技進步雖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與之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已有的兩岸農業科技合作較普遍的方式是從臺灣引進技術和品種后在大陸組織生產或加工,雖然這種合作在短期內有利于調整大陸農業產業結構,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合作方式對大陸農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和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為實現兩岸農業雙贏的目的,兩岸應從全局出發,建立形式多樣的農業科技與人才雙向交流機制,充分整合兩岸農業科技資源,揚長避短,互利共贏,提高兩岸農業生產率和科研成果轉化率,實現兩岸農業科技合作的跨越式發展。
促進整體推進與區域發展有機整合。積極促進優勢互補,堅持聯合對外,推動兩岸農業科技發展。從區域經濟整合的角度出發,適應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高標準,根據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瞄準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研究和分析兩岸農業科技資源優勢和特點,逐步提高農業科技合作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高新技術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合作的比重,以科技升級帶動兩岸農業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加強兩岸生態農業、節能農業、綠色農業技術研究和合作,推動兩岸生態文明建設;要聯合建立兩岸農產品質量 安全追溯平臺,共同完善兩岸優勢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加強中西部資源的合作開發,拓寬兩岸農業科技合作的空間。全面構筑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體系和具有較高效率的農業科研體系,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以提高海峽兩岸的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總之,海峽兩岸間的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需要兩岸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共同開發和拓展。通過科技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帶動兩岸農業轉型升級,加速構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新格局,增強兩岸農業的創造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