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斌,民革武漢市委會黨員)
電影 《后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 “你連世界都沒見過,哪來的世界觀”,套用到夢想上,也可以說, “你連一張做夢的床都沒有,哪來的夢想”。于是,在耳朵中、視野中,腦海中自覺不自覺的充斥著夢想這個詞語時,我們不禁要問,是否 “夢想”也淪落成為一個廉價的標簽,一句正確的口號,我們是否真正在內心掂量過夢想的重量,體會過夢想的含義?
年少時,也許我們有很多夢想,宏大、美麗,如同天邊的彩虹,絢麗多姿、遙不可及、轉瞬即逝,成年后,我們有了一張做夢的床,躺在床上,閉目凝想,才豁然發現,夢想,是有尺度的。
夢想的尺度決定于腳步的遠度。上世紀末,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這句話突出的是思想的尺度決定行動力的寬度,但往往很多事需要我們逆向思維,換個順序說, “能走多遠,我們的思想就能有多遠”一樣有它的道理,而且對比上世紀末那個略顯浮華的年代,現如今強調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走多遠就顯得更有意義。行走在路上,無論是遠行他鄉,展開一次身體與心靈的旅行,還是一步一個腳印,體會每天工作與生活的酸甜,都能丈量出夢想的尺度。這樣的夢想,就像一盞明燈,遠在腳步行進的目標遠處,卻又指引著腳步行進的方向,讓我們充滿堅實的動力。
夢想的形狀取決于內心的柔度。同樣有一句流行語,“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人抱怨,當夢想的翅膀撞上現實的籬墻,唯有折斷的宿命,可夢想倘若真的很豐滿,為什么不能給夢想減減肥呢?夢想的確貴在堅持,貴在持之以恒,但夢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給夢想減肥,才能將夢想放飛,而內心的柔度正是放飛夢想風箏的那根長線。當我們發現長久的夢想求之不得,不可實現,不妨讓內心松弛下來,重新丈量我們自身,重新勾畫夢想的形狀。這樣的夢想,就真的能像一只風箏,遠在天空的高處,卻又被緊握在掌心,讓我們充滿踏實的希望。
夢想的成敗取決于他人的塑造。夢想,是很個性的事情,但卻也不是純粹個人的事情。懷揣夢想,離開他人單打獨斗的孤膽英雄在當今時代是可悲的,注定會失敗,因為一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的時代,他人也許是你夢想機車上一個關鍵部件,而你也許也是他人通往夢想彼岸的一塊墊腳基石。所以有句話說得很好, “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特別是對于我們年輕人,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需要長者的塑造與修正,同伴的鼓勵與幫扶,而前提是,我們需要敞開自己,融入環境,并在環境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夢想得以如此實現,正如同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讓我們充滿分享的喜悅。
說了這么多夢想,大家可能要問,你的夢想是什么?我想套用一句 《離騷》中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許走到一定路程,夢想也就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