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田紅艷
問題意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在學生心理形成一種懸而未解的求知狀態,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學過程轉化成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文將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提問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具體的提問意識培養進行討論。
素質教育的推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逐漸突顯,教師的教學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行為,學生也不再是學習的機器。現代的教育中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大腦的思考,從而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問題意識的培養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但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即使教師鼓勵學生提問題,仍是會出現少數學生積極踴躍的發言提問,多數學生呈現“事不關己”的現象。對于這些問題必須及時予以解決,使每個同學都能夠提高問題意識。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都對教學方式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被打破,在教學中更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積極的提出問題和對知識產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但是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方法還存在一些不足,使問題意識無法發揮其優勢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成功教學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提問,而且存在部分學生不敢提問。傳統的教學中,提出問題是教師的任務,一般教師會在課前設計好問題,然后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給予點評,最后給出正確答案,這種方式使學生的問題思維得不到鍛煉,學生的觀點得不到表達,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達到為學生解惑的目的。在新課改大力推行下,教學形式逐漸開始改革,但是很多地區的教學方式雖然有所變動但其實質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師仍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課堂的教學內容﹑問題設置仍是由教師掌控,而且教師仍是以尊長的身份與學生相處,學生怯于向教師提問。這就使得學生對不懂的知識不敢提問甚至不會提問,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所以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思想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小學語文中的問題意識培養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不懂或者存在疑惑的知識提出問題。但是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學生迫于教師的威嚴很少敢提出疑問,甚至害怕教師對自己提問,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鍛煉學生提問的膽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都是采用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的方式,教師激情昂揚,學生默不作聲,這種教學方式主要鍛煉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要意識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增加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心理不夠成熟,對教師的依賴性強,同時也會對教師產生畏懼,為了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轉變角色,從高高在上的傳教者,變成與學生平等的課堂參與者,為課堂創造出和諧﹑平等﹑愉悅的氛圍,同時在課堂上盡量保持微笑,為學生傳遞正能量,對學生包容,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從而除去學生心理的畏懼,勇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即使學生的問題比較簡單,教師也要認真的予以回答,并給予學生鼓勵。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成績一般,平時比較靦腆膽怯的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一定要對其進行表揚,增強其信心。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以競賽的方式進行提問,最后評選出哪個小組問的問題多,質量高。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在這種討論的方式下,學生能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提問。
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
提問是學生認真聽講的表現形式,如果采用傳統教師提問的方式,很難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認真聽講,并對教師的問題進行思考。而由學生自己提問,才能夠確保學生對課程認真聽講,經過深思熟慮后才能夠總結出問題,并提出。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優勢以及重要性,然后才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提問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的故事,牛頓就是因為對蘋果砸到頭上的思考才發現地球的萬有引力,并且在牛頓的一生有很多的發明,他被奉為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從而使學生產生像牛頓學習的決心,自主的提高問題意識。教師在課堂中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情境,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引導,故意留出知識漏洞或者語言漏洞,使學生進行提問和質疑。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對問題提出越深刻。
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
學生的提問需要經過思考,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注意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學生說話能夠促進思考,從而培養出問題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味的講授,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夠提出問題。比如,教師在講授《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時,給予學生一定的預習時間,首先學生面對題目時就會有所疑問,草船借箭是怎么回事?怎么借箭?借箭用來做什么?學生通過自己提問能夠更深入的去了解文章,在文章沒有找到答案的可以向教師進行提問,由于是自己探究的問題,所以教師在進行解答時,學生會聽的特別認真,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大力推行的今天,問題意識的培養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要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問題意識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過程中要注意鍛煉學生的提問膽量,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使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形成。
(作者單位:吉林省梨樹縣第三中學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