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敏 林燕
英語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關鍵的是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調控課堂節奏、優化教學模式,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而達到全方位提升英語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節奏把握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要讓學生在和諧優美的節奏中快樂主動地學習,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發展,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快慢有別
英語課堂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主陣地,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應盡力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語言水平適時進行操作和調整教學節奏。具體為:講解學生易懂和易掌握的內容時應簡明扼要;教學環節的交替應力求明快、緊湊。上復習課時,教師可采用“短、平、快”的教學節奏,然后尋找新知識的切入點,放慢教學節奏學習新知識。確保突出教學重點,分化難點;當堂基礎知識訓練與綜合知識鞏固的轉換時,教學節奏應由慢漸快,保證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與技能提升“雙豐收”。通過這樣調整節奏,逐漸使學生養成看、說、寫、快做,思維敏捷的習慣,能夠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規范的交流。
二、動態與靜態并存
如果學生在整節英語課一直處于緊張、忙碌的“動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難以形成條理化,也難以形成良好的思維。這時候,教師應該把“動態”改為“靜態”,對學生適時、適當地引導和點撥;如果整節英語課自始至終由教師包辦課堂,學生會感到課堂氣氛沉悶、乏味,必然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其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當課堂上學生處于“動態”或“靜態”太久時,他們的大腦會迅速疲憊,教師應及時變換教學方式,動靜結合,避免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
三、密度合理
如果教師安排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過多,學生長時間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會容易疲勞,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如果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過少,學生學習情緒會松弛,難以集中注意力。對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接受知識,教師應注意課堂教學內容、信息輸入的密度。既保證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能“消化”,又使少數尖子生“吃”得飽。因此,我堅持分層次教學,把教學內容的密度與要求進行“配給”,給尖子生提供源于書本卻高于書本的語言材料,加大課堂操練的量和速度;對學困生適當減小密度,讓他們能夠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對學習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
四、起伏有序
能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肯定是教學過程曲折起伏、跌宕有致。首先,教師在新課導入后應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制造教學活動的“小高潮”,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英語課堂教學忌“平”忌“淡”,要設置波瀾,給學生留下“空白”。如:單詞教學時,我利用實物進行直觀教學。形象具體,一下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他們都想盡快用英語表達。播放錄音后,學生積極模仿。這樣,有效的語音輸入,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操練時既有聽音重復,又有高低聲變換;既有聽音標序,又有看口形猜單詞;既有搶答又有必答。在形式多樣的練習中,學生思維猶如潮水時而漲潮時而稍微退落。
五、有張有弛
如果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一直處于緊張狀態,會造成他們因心里緊張而疲憊,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相反,如果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一直精神渙散,處于一種“弛”的狀態,同樣會影響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使緊張的課堂氣氛變得輕松,英語課堂張與弛交叉,這樣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一種韻律美的享受。
另外,建立發展性、過程性評價體系,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形成,讓每個學生在歡快的課堂中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這樣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總之,科學有效地把控課堂節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科學地利用評價手段,建立與保持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心甘情愿”地認真聽課,主動聽課。這樣,英語課堂效率大大提高。我相信,經過反復實踐探究,英語課程改革將會取得更大進步。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