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語文是一門大學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效課堂已經貫徹許多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教學現狀不容忽視。對此,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深入思考和全面總結后,從學生、教師以及課堂教學現狀等方面分析了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的困境,并且就如何提高農村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幾點策略,以供廣大語文教師分享和借鑒。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困境;有效性;策略
近些年來,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推廣,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的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語文課上,學生不夠重視,注意力不集中,認為語文學不學都一個樣,不是一朝一夕能趕上的,不如學別的科目立竿見影……面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態度和低得可憐的成績,語文教師苦不堪言。仔細分析,不難看出農村中學生接觸社會事物少,知識面窄,視野不開闊,這本身就是他們學習語文的一大制約因素。
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的困境在教師方面也有表現,簡述如下:農村高中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由于環境和知識面限制,不用深入研究教材,難以較好地指導學生學習。農村高中學校,語文科任教師的任務艱巨,就我校而言,基本一兩個教師一個年級,備課量很大,缺少集體備課的氛圍,提高起來較難。近年來也出現過一些語文教學創新活動,出現了一系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模式,但它們如同一陣風,刮過之后了無痕跡,對農村高中語文教學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更無須說能夠改變語文教學現狀了。
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存在以下“低效或無效”的現象
1.課堂教學應試傾向明顯
在功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熱衷于取得迅速拔高的應試成績,依然采用傳統的教課方式,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應有的開放性,刻板地重復著“教師導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機械性活動,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
2.三維教學目標的割裂
新課程標準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提出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在平時的教學中,照舊是重視知識目標,重視知識的傳授,按原來的思路講課,不給學生提問和質疑的機會,對能力目標(過程、方法)則完全忽略。
3.教學形式和手段模式化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著力于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培養和發展,關注學生對教育活動的主動參與,要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在現實教學中一說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進行合作探究,就是分組討論,表面上看學生在課堂上很活躍,但實際上“外表火熱,內心冷漠”;出于課程改革的需要,許多教師開始嘗試一些新型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教學,這對提高語文學科教學效果作用很大。于是有些老師認為,只有運用多媒體教學才叫課改,但運用多媒體只能引起學生短時的興奮,一時的注意力集中。教師只專注于課件的運用效果,注重預設的教學設計,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破解農村高中語文教學困境,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需要從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方面著手
1.重視課前備課,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
備好課是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要求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案,以保證學生能順利而有效地學習。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需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發展中的人;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實踐,并獲得成功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構建良好的教研觀,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教學中的一切問題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那么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出發,并能滿足學生進一步成長的需要。每個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學生已有的經驗積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學目標的確立還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教師只有認識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教學目標層次化、具體化才能制訂準確、全面、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的成長,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2.聚焦課堂教學,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性
課堂是進行語文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溫故知新、激疑巧問、激發情感、引用故事、展現意境等多種方式導入新課,強烈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針對一定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巧用多媒體,強化教學情境,表演課本劇,活化教學情境等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重難點問題的講解突破上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活動進行師師合作探究、生生合作探究、師生合作探究,提高教學有效性,其中必須關注師生合作探究,達到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效果,因為師生合作探究以生為本,教學相長。在生生合作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兵教兵”的作用,教師雖然“退居幕后”,但不是旁觀者,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不能忽視。教師要成為合作學習的參與者,要適時巡視各小組的合作探究狀態,參與小組的討論,及時了解學情,隨時指導,相互啟發,相互幫助,鼓勵學生自我完成知識的梳理和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對各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引導其他小組做適當的補充完善。針對學生交流展示中不能解決的難題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首先要組織不同小組間的合作,必要時還要進行重點講解點撥、拓展延伸、歸納提升,保證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關注課后評價,推動教學可持續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現代化的語文課堂評價體系,要求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將評價的重心轉移到注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上,使評價促發展的功能真正地發揮出來。我們要淡化教育評價的選拔功能,突出改善功能、教育功能,使評價能夠真正診斷學生成績不良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使師生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節教和學的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促進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李明憲.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