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春嫚
(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重慶 404100)
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探究
單春嫚
(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重慶 404100)
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在生活中所關注的話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與規范,重視個體情感的需求,激勵學生勇敢地體驗,勇敢地生活,在體驗中生活,生活中體驗,在生活體驗中發展自己。為此,我們提出對初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初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時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其模式基本上凸顯的是“灌輸——接受”,教師在課堂上只管講,“講”成為教師最拿手的好戲。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學生在課堂上只管聽,“聽”、“背”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對初中思想政治課學習不感興趣的現象相當嚴重,存在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問題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許多的思品老師把課堂當作是“照本宣科”的理論說教,強調理論觀點的灌輸和死記硬背,重視的是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掌握,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始終滿足于知識的抽象記憶,使得學生的學習僅僅局限在書本的世界之中。這種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的課堂說教,忽視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活生生的實際,忽視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時間一長,使得知識與能力相脫離、教學與做人教育相脫節,學生逐漸成了機械記憶知識的容器,逐漸養成了依賴的學習心理和習慣,無法在心靈的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無法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產生欲望和興趣,久而久之使得思想政治課固有的科學內涵被淡化,也使得本課程所具有的獨特的、育人的功能所喪失。
初中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其思想政治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又需要經由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才能真正的內化。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沒有一個人能夠獨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初中思想政治課課堂也是師生生活的課堂,生活是課堂教學的源泉,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因素,與學生的需求、愿望、情感、體驗密切相聯。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此時學生的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容易產生聯想、產生靈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容易獲得創造性的思維成果。要達到上述目的,除了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外,教師所采取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也尤為重要。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忠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校園風景線》教學中,為了幫助新生全面了解學校,我組織了參觀校園活動,課前準備好學校簡介,課上讓課代表做導游,教師當顧問,帶領全班同學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學校。通過參觀活動思想品德課堂變得寬松、愉快,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熱愛學校之情。學生通過此次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認識,特別可信。現實生活是動態的、復雜多變的,往往不能簡單套用書上的事例來解決現實問題,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別人的水平上是不夠的,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瓘亩嬲S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思想品德課上的認識。
首先,當代學生生活的環境已不同于往日。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了解各方面信息的渠道,學生所掌握的社會生活方面的信息日益多元化和新鮮化。這些信息一方面構成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經驗基礎,另一方面也成為了他們迫切想要解釋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多積累有關社會生活方面的新聞事件,并能很好地將其作為教學的素材,構建以豐富的社會生活為載體的課堂情境,幫助學生去理解和感悟。比如從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害發生后,全國各族人民幫助災區人民共克時艱、共建家園的新聞事件中,我們既能看到廣大社會成員關愛災區人民的責任意識,也能發現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在講授《承擔關愛社會的責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我以這一時效性很強的新聞事件為背景幫助和引導學生分析關愛社會的表現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特征,既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抽象的知識,也激發了學生服務社會和維護民族團結的愿望與熱情。
其次,學生日益拓展的日常生活更是其經驗架構的基礎。同時由于自身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往往又不能很好地看待自己生活當中的一些事情。例如,同老師和家長的交往是學生最經常地日常生活經驗,但由于身份和職責的差異,學生往往會不理解老師和家長和自己相處時的一些做法。他們可能會將老師和家長的高期待和嚴要求看成是束縛,這必然會給學生的生活帶來影響。這樣的情境一方面是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構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學會理解自己的家長和老師,這就是思想品德課程實施的價值功能的體現。這就需要我們注意留意和搜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實現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標。反之,如果我們的課堂情境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那不僅不能對學生的品行發展起到很好的引導,甚至還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境地,引起學生的反感。
G633.2
:A
:1671-864X(2015)10-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