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香竹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流動的禮物與權力——政權腐敗問題探析
鮑香竹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00)
摘要:送禮發展到今天,親友之間表達親情的“禮尚往來”、經濟業務活動中的正常交往同權錢交易的請客送禮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不清。目前許多行賄與受賄的腐敗風氣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而這一過程又與送禮與回禮密切相關,本文將從社會交換的角度,分析送禮與社會腐敗問題。
關鍵詞:禮物;社會交換;政權;腐敗
一、 “禮”的演變
送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人們相互饋贈禮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內容。追溯“禮”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禮”加“示”事神,禮應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范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奉獻于神靈。也許也正是從那時起,在禮品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即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了。關于禮物這個概念,還有人說它最初來源于古代戰爭中由于部落兼并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被征服者的服從和乞求征服者的庇護。①
我國的送禮不僅僅是一種社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我國送禮是十分講究的,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奧妙,絕不能瞎送、濫送。
實際上送禮者尋求的是隱藏的權力、金錢等的回饋;以維系人際關系為目的的送禮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情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無論是個人間的抑或是組織機構間的,必然產生各種社會關系及感情。人與生俱來的社會性,又要求人們必須重視這些關系和感情,因而,圍繞著如何鞏固和維系人際關系的感情,人們采取了許多辦法,其中之一且似乎最為有效的就是送禮。
二、 腐敗及其社會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可謂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禮尚往來、送人情似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隨著社會生活和觀念的變化,刮起了“送禮風”,“禮”的名堂不僅越來越多,其涉及的范圍、層次及性質也越來越復雜。“禮”已不單是通常意義上的傳統情誼的表達方式。送禮發展到今天,親友之間表達親情的“禮尚往來”、經濟業務活動中的正常交往,同權錢交易的請客送禮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不清。現在這種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往往成了人們相互利用的交易手段。
對于想要形成新的社會關系的人而言,他們常傾向于選擇有權力資源或者財力資源的人作為送禮的對象。他們總是尋找各種機會來送禮,以備現在或未來的不時之需;更有甚者,尤其是所擁有的資源相差不多的人或是同一等級的人,為了自己所送的禮品更大而獲取最有資源,而產生惡性競爭現在。而一些自恃“有權有勢”的人也趁機索禮、受禮,但也要為了其“收禮”行為負責,他們常常會給送禮者以一定的資源作為交換。客觀環境的這種變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腐敗現象發展的一個原因。
在市場化的今天,最不容小覷的就是政治權力腐敗,也就是政府的官吏,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采用隱蔽的、欺詐的、暴力的、違法的手段,強制性地侵吞、占有社會公共財物、民間私人財物,就是非法地為自己牟取個人私有的社會利益。在政治腐敗社會,任人唯親、拉幫結派。政權內部,因為失去了公平、公正的競爭升遷環境,大多數官員只為個人私利而行使手中的權力,這嚴重影響了社會公平,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三、 “禮”與腐敗的理論探析
從經濟學的交換視角看,就價值形式而言,禮物互贈與物物交換是完全一致的。交換來自于雙方當事人利益和意志的對立統一,只要雙方所得都大于所失,交換就會發生。但是,隨著貨幣的出現,無論是商品與貨幣之間的交換還是物物交換都有了一元化的價值尺度,不再是“交換使不同質的物相等”,而是“價值相等才交換”。受到這種經濟交換的影響,人們開始有意識地思考禮物交換的內容和效用,贈與和回贈逐漸帶有對交換客體價值的衡量和個人利益得失的計算。在禮物交換中,“感情與理性是相互交織的”,另一方面,盡管禮物交換存在于個體之間的特殊關系之中,交換客體在其中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但是,無論是想獲得物質性回報,還是想獲得情感性回報,這些回報都是具有普遍價值意義的,都是可以在社會整體中進行衡量的。
送禮和收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行賄和受賄,這類的送禮表面上看起來是不需要回報的,但實際上送禮者尋求的是隱藏的權力、金錢等的回饋。在政治腐敗中,行賄者和受賄者雙方在交換中可以達到利益和意志的一定程度的統一,雙方的所得在大于其所失的情況下,行賄和受賄行為便會產生。
在很多情況下,受賄者受賄行為是多次的,在此可以用霍曼斯的交換命題來解釋。從成功命題方面看,在受賄者的工作中,其受到賄賂的頻率越高,他越愿意重復這種“交換”行為;從刺激命題方面看,如果受賄者在某件事情上成功的收到了賄賂,那么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他就更傾向于再次受賄;從贊同命題看,當受賄者在某件事情上得到了預期的報償,甚至其報償遠遠大于他的期望,或者是他收到了賄賂而沒有受到懲罰時,他便會更樂于重復受賄行為。
四、 結論
送禮的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送禮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我國的文化傳統,在維系人際關系方面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送禮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送禮不僅僅具有情感的目的,送禮者與受禮者逐漸具有趨向理性。但是,盡管送禮與功利性密切相關,人們可以為了交際送禮、為了酬謝送禮、為了攀附送禮,“送禮”這一社會行為也為形成新的社會關系或維持原有的關系搭建了橋梁,是社會關系形成的重要方式,亦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各地方的治理策略,大多圍繞加大治理力度、加強監督力度以及加強思想教育工作,但這些措施可行與否都值得我們深思。
注釋:
①趙丕杰,中國古代禮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4
參考文獻:
[1]趙丕杰,中國古代禮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4
[2]閻云翔,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鮑香竹,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