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奚銘 赫堅
(1.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2.吉林省教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淺析1927-1938年德國軍事顧問團在華活動
張奚銘1赫堅2
(1.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130000;2.吉林省教育學院, 吉林 長春130000)
摘要:在20世紀20-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的對外交往中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這就是中德兩國長達十余年的充滿波折的軍事交往。而在這段交往的背后,還有更加容易被忽視的一群人,那就是德國軍事顧問團。德國軍事顧問團從來華到最終離開,前后十余年,對當時中國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抗戰初期,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十分深遠。
關鍵詞:德國軍事顧問團;軍事貿易;影響
一、 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構成
從1927年蔣介石聘請德國退役軍官鮑爾為其第一位德國軍事顧問開始一直到1940年,先后數批德國軍事、武器、戰略、指揮方面的人才以蔣介石私人顧問的身份受雇于當時的國民政府,這些軍事方面的人才最終形成了規模較大的軍事顧問團,歷史上稱其為德國軍事顧問團。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根據戰后簽署的《凡爾賽合約》及附屬條約,德國不允許擁有空軍、海軍主力艦及潛艇,陸軍的人數也被限制在十萬之內。這就導致了一戰后德國軍隊被大批量裁剪,這其中就包括許多有著豐富作戰經驗或軍事素質過硬的軍事人員,就這樣,一部分軍事人才來到了中國謀求發展。也就是說,最初的德國軍事顧問基本上都是私人意愿的,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后,特別是希特勒上臺以后,中德兩國的軍事往來不斷增多,這些德國在華軍事顧問在兩國間交往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德國軍事顧問團的人員特別是顧問團團長的人員開始收到德國政府的影響甚至是指派,到這個時候,德國軍事顧問團已經由私人性質上升到了國家意愿。
二、 德國軍事顧問團在華活動
德國軍事顧問團在中國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其對當時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對國民政府軍事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如下兩個方面實現的。
(一)先進的軍事理念。
1930年,佛采爾將軍接替鮑爾任蔣介石的軍事總顧問,開始了德國軍方與中國的正式關系。這些德國顧問多在國民黨重要軍事機關任職,例如總顧問辦公室、參謀本部、航空署、兵工署、軍需署以及各軍事學校,甚至包括要害部門的核心機密也對他們公開。德國顧問在推動國民政府軍事思想、重大軍事決策和軍隊指揮、建設、訓練、改造以及軍校的創辦和指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南京國民政府以德國的先進軍事技術和方法訓練軍隊,以德國的新型武器裝備國民黨軍隊,并大量培訓中國軍官,還挑選中國青年軍官赴德深造。德國顧問曾為整頓國民黨軍隊多次提出詳細意見和具體建議,如佛采爾為蔣介石制定的“中國中部國軍作戰計劃”。這些意見和方案都得到蔣的重視。幾屆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都先后向蔣草擬“中國中部國軍作戰計劃、視察虎門要塞報告書、江防建議書、南京方面防御方案、寧波防守計劃等”。
德國顧問團里除了退伍軍官外還有經濟、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再加上蔣介石對德國顧問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德國顧問對國民政府的影響和涉及可以說是達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德國的賽克特顧問于1933年提出《陸軍改革建議書》。之后不久蔣介石按照建議書的內容為藍本實施了中國第一次現代化整軍。自中央軍校第7期起(1931年),各種兵科的德國顧問開始擔任中國軍校的教官。當時中央軍校是培養基層干部的搖籃,德國軍事顧問將西方最新的軍事觀念帶入到中國軍隊的訓練中,讓封建閉塞的中國軍隊首度接觸到西方現代軍事科學。德國顧問還舉辦了“廬山訓練團”“峨眉訓練團”等培訓國民黨軍官,并挑選優秀的軍官到德國進行深造。此外,德國顧問也協助中國政府規劃兵役制度等等。
(二) 先進的德式武器。
正如上文所言,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成員大多是德國軍界的精英人物,一些顧問有著十分深厚的政治和經濟背景,特別是1935年以后,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工作開始受到了希特勒政府政策的影響,因此,德國軍事顧問團在華期間,大量德式先進武器通過顧問團的“引導”進入中國,最終發展成大批量的、政府間的軍事貿易活動。在整個過程中,軍事顧問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大多是德國退伍的軍事人才,有著深厚的政治和經濟背景,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推動了中德兩國交往的升級。特別是德國軍事工業直接對華投資和德國對華軍售上,這些顧問利用自己的優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德兩國第一次軍事合作就是以顧問團為紐帶展開的。在中德兩國持續十多年的軍事交往期間,盡管兩國關系出現過波折,但是由于兩國的需要以及顧問團屬于私人雇傭性質等原因,德國軍事顧問團在華活動并未受到太多的影響,相反,顧問團對與國民政府建軍和國防的一些建議在客觀上堅定了蔣介石選擇德式武器和德式作戰方法的決心,這些原因促使大量德式武器源源不斷的裝備中國軍隊。
三、 軍事顧問團離華
1938年,希特勒出不顧德國顧問的在華合同要求所有在華軍事顧問一個月內回國,在蔣介石的反復要求和請求下希特勒仍不松口。還以叛國罪并沒收財產等方式威脅,時任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森被迫率團回國。德國顧問在中國的時代悄然劃上了句號。但德國顧問在中國長達十余年的付出并沒有被歷史忘記,這些顧問來中國的初衷各有不同但都和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法肯豪森在離別的宴席上許諾絕不利用自己掌握的中國情報為日本侵華服務,并不再擔任公職。仍有部分德國顧問沒有離開中國,例如:巴倫斯班格、施托茨納、霍布里希(陣亡于常德會戰)、赫茲伯格等。
四、總結
在德國軍事顧問來華這十多年的時間里,盡管存在著德國顧問的個人因素以及其背后的財團、國家勢力的影響,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德國軍事顧問團在華的工作還是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甚至包括在這期間德國這個工業化國家對華的軍事貿易也可以說是相對公平的。而至于顧問團帶給當時中國軍事技術的支持和軍事理念的更新,更是給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發展上了有價值的一課。這些情況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并不多見。
參考文獻:
[1]晉 齋(徐道鄰).德意志與中日兩國的外交關系[J].外交評論,1933,2(2).
[2]傅寶真:在華軍事顧問傳,臺灣:近代中國,第24卷第1期
[3]辛達漠:德國外交檔案中德中德外交關系,臺灣:傳記文學,第24卷第3期
[4][美]柯偉林: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陳謙平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261頁
作者簡介:張奚銘(1990-),男,漢族,吉林省德惠市,在讀研究生,長春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赫堅(1961-),男,漢族,吉林省長春市,教授,研究生學歷,吉林省教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
中圖分類號:F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