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東華大學,上海 200051)
明代霞帔及鳳冠初探
張明月
(東華大學,上海200051)
摘要:霞帔和鳳冠是明代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明代霞帔的來源、形制、紋飾以及鳳冠的制作工藝、構成元素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揭示了霞帔及鳳冠在明代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通過嚴格而完善的制度規定,霞帔和鳳冠成為命婦的身份地位和社會等級的服飾符號。
關鍵詞:明代;霞帔;鳳冠
一、霞帔
霞帔也稱“霞披”、“披帛”是宋明以來重要的冠服之一,在中國的禮儀在中國的禮儀制度、服飾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特定時期權力、地位的象征,給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很大的影響。它的形狀類似于圍巾,披在肩部,有后無前,像兩條彩帶繞過頭顱披掛于婦女的胸前。披帛由兩條羅帶構成,兩條羅帶一端裁成斜邊縫合,使之呈尖狀,并在尖上墜有金玉墜子,另一端則短且平直。這一形制自宋代沿用至明代,到明代統治者為了加強控制,進行逐步修改、定制,成為一種重要的禮服配飾,霞帔的使用達到了高峰。
(一)霞帔的起源與形制。
霞帔始于南北朝時期的帔,隋唐時期窄而長的帔演變成了披帛,逐步成為披在兩臂之間、舞之前后的一種飄帶。后來因為帔子看起來美如彩霞,固有霞帔之美稱。宋時,霞帔作為一種命婦禮服登上了歷史舞臺,它是唐代披帛的延續,并隨品級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裝飾。到了明代,霞帔形似兩條彩帶,繞過頭顱,披掛于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明代時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掛霞帔,但是只有后妃可以用朱色、金秀龍鳳文,其他婦女只能用深青色不修文的帔子。而民間女子只能在結婚時才可以穿鳳冠霞帔,俗稱“借服”。
《明會典》卷六十記載永樂三年親王妃冠服著“大衫霞帔,衫用大紅,纻絲紗羅隨用; 霞帔以深青為質,金繡云霞鳳紋,纻絲紗羅隨用;金墜子亦級鳳紋;鞠衣青色,如深衣制,胸背繡云風紋,纻絲紗羅并各色隨用,惟不用黃;燕居服用素 。“世子妃冠服,永樂三年定,輿親王妃同,惟冠用七翟。”郡王妃冠服“大衫霞帔、衫用大紅。纻絲紗羅隨用。霞帔以深青為質。金繡云霞翟文。 纻絲紗羅隨用。金墮子、亦級翟文。
(二)明代霞帔的紋飾。
翟紋:一品和二品命婦以及郡王妃和公侯霞帔規定用翟紋。翟是一種鳥類,從狹義上講,翟、翚與雉通。《埤雅·釋鳥》中說雉”其交有時,別有倫,而其羽文明,可用為儀。故古者后服三翟。……一曰翚翟,畫以翚雉;二曰褕翟,畫以褕雉;三曰闕翟,言刻繒為之,闕而不畫。……翚素質,褕青質,青質,仁也;素質,義也;備五彩焉,禮也。地道尚義,故后妃之德,義以為質,而文之以禮。”由此可知翟藉以寓意后妃之德,要求仁義禮德兼備,故對高級命婦也有這一品德要求。
孔雀紋:三品和四品命婦的霞帔用孔雀紋。孔雀亦作“孔鵲”、“孔爵”。民間視為瑞禽。它體大尾長,集百鳥美羽為一身,尾羽張開形如扇面,金翠斐然,甚為壯觀,故常用于服裝紋飾及首飾造型。孔雀愛美,《爾雅翼》中說“然尤自珍愛,遇芳時好景,聞弦歌,必舒張翅尾,眄睞而舞。”
鴛鴦紋:五品命婦的霞帔用鴛鴦紋。《埤雅·釋鳥》中稱:“鴛鴦,匹鳥有思者也”。其注說“鴛鴦,鳧類也,雄雌未嘗相離。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謂之匹鳥。鴛性如此,故先王慎取之。”因此鴛鴦當時貞潔的代名詞,婦女所用,含有“夫唱婦隨”之義。
練鵲紋:六品、七品命婦的霞帔用練鵲紋。《埤雅·釋鳥》中稱:“鴛鴦,匹鳥有思者也”。其注說“鴛鴦,鳧類也,雄雌未嘗相離。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謂之匹鳥。鴛性如此,故先王慎取之。”因此鴛鴦當時貞潔的代名詞,婦女所用,含有“夫唱婦隨”之義。
二、鳳冠
穿著霞帔,就要配上鳳冠,無論是作為貴族婦女的禮服。還是作為民間女子出閣的嫁衣,這兩者都缺一不可。鳳冠,本來是以鳳作為主要裝飾物的皇后禮冠。據文獻記載,婦女首飾上有鳳凰裝飾始見于漢代。當時,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簪上已有鳳凰爵這種裝飾。到唐朝的時,皇后見賓客時穿的禮服上出現了后世鳳冠上的大小花和博鬢等裝飾物。宋朝,鳳冠已經在貴族婦女中比較多地出現了。明朝建立以后,隨即規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鳳冠成為貴族婦女參加大典禮時必須要戴的。
(一)明代鳳冠的形制。
《明會典》記載:洪武三年及永樂三年,皇后冠服定制均為“九龍四風”,永樂三年定:“其冠飾翠龍九,金鳳四,中一龍銜大珠,上有翠蓋,下垂珠結,余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數如舊。三博鬢,飾以金龍、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花鈿花事兒,翠鈿如其數。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
(二)明代鳳冠的制作工藝。
明代鳳冠的制作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花絲工藝在鳳冠上主要是花絲金龍,其制作方法與金冠相同。“點翠”是鳳冠上一項主要的工藝。點翠的特點就是要眼里準,即先作好輪廓,然后將翠鳥的羽毛捋平,光順一致,用剪子或刀子按輪廓把翠羽裁成行,再講翠羽填入或者粘牢預先作好的輪廓內。鳳冠的點翠難度是很大的,不僅面積大,而且形狀復雜,翠鳳均作展翅飛翔狀,鳳尾展開,羽毛舒展呈鋸齒狀,尖角朵,邊緣多,很不容易一剪子剪準,但從出土的鳳冠看,點翠效果均勻整齊,各部位都恰到好處,充分說明了藝人高超熟練的技藝。鑲嵌,在鳳冠上有寶石幾百顆,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抱爪,即用金絲軋扁作出羽寶石形狀相似的“托”,托兩側焊接兩爪抱住寶石,故又用粘蠟黏住。珍珠的穿系,是鳳冠制作過程中的主要工序,幾千顆珍珠要穿系成各種圖案,每一顆珍珠豆需要穿孔,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序。
三、結論
霞帔、鳳冠作為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禮儀制度、服飾文化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霞帔和鳳冠的使用反應了明代在禮服制度上的改革,驗證了明代文獻記載冠服制度的正確性,體現了明代社會的等級現狀、權利分配,對明代的社會風氣也有初步的了解。通過學習明代霞帔及鳳冠的紋樣及其涵義,使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及其傳承意義,同時,現代的設計者可以以各種形制的霞帔和鳳冠的設計元素為靈感,提高我國現代服飾用品設計水平和設計內涵。
參考文獻:
[1]申時行.明會典[M].中華書局,1989
[2]于長英.明代藩王命婦霞帔、墜子的探索[J].南方文物,2008(1)
[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明代寧晉王夫人吳氏幕發掘簡報[J].文物,2003(2)
[4]趙豐.大衫與霞帔[J].文物,2005(2)
[5]陸佃.埤雅[M].商務印書館,1936(1)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