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麗娟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股東代表訴訟疑難法律問題研究
商麗娟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00)
摘要:股東代表訴訟,又稱派生訴訟,其在我國建立的時間不長,司法實踐的經驗還不多,制度上的缺陷在所難免。本文筆者試對可能遇到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幾個疑難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對該新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股東代表訴訟;訴訟管轄;訴訟賠償
一、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法律屬性問題
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法律屬性,學術界存有諸多討論。筆者認為,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法律上具備代位性及代表性的雙重屬性。說它具備代位性是因為該訴訟的提起所基于的是一種共益權,其訴訟原因并非屬于作為公司機構成員的股東自身,而是屬于公司整體,勝訴的效果則表現為公司利益的取得或損失的避免,其代位性非常明顯。說它具備代表性則是因為除提起訴訟的原告股東外,公司還有其他股東,而為禁止和避免多重訴訟的原則而世界各國的立法均規定原告股東的起訴行為的效力及于公司和其他股東,這就賦于了原告股東起訴行為的代表性,而這種代表性又是集團訴訟或代表人訴訟的本質特點,因此,其具有明顯的代表性。
二、特殊情形下能否避開“前置程序”問題
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又稱“用盡公司內部救濟規則”,其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152條的規定。對于原告股東豁免履行前置程序,公司法僅規定:“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這一種情形。實踐中,一些小規模的公司中,侵害公司利益的執行董事(或監事)與監事(或執行董事)有著近親屬關系時,原告股東是否仍須嚴守“用盡公司內部救濟程序規則”?對此問題,目前尚無理論上和實務上的探討。我國是一個重親情的國家。這種國情造就了在我國的一些公司中,如果“家族股東”侵害公司利益時,家族之外的股東要想通過與該侵權人存在近親屬關系的執行董事或者監事去追究那些侵權人也純屬不可能。筆者建議,對于侵害公司利益的執行董事(或監事)與監事(或執行董事)有著近親屬關系時,或者侵權股東與執行董事或監事存在近親屬關系時,原告股東可以不遵守“用盡公司內部救濟程序規則”直接起訴該侵害公司利益的執行董事、監事或股東。
三、訴訟管轄問題
對于我國股東代表訴訟管轄的規定,我國一小部分學者認為,由于公司為實質性的原告,公司應當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作為股東代表訴訟中原告股東也應當向哪個法院提起訴訟,具體來說,民訴法規定的級別管轄、地域管轄、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的原則完全適用,這也可保持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與我國整個民事訴訟法律體系的協調。
筆者認為,既然我國要設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那么在民訴法或公司法中作出明確的專屬管轄的規定是有必要的,即由公司所在地的法院管轄,而且在實踐中也會有很強的操作性,因為該類案件的審理,多涉及到公司設立時各股東之間的協議、章程及董事、經理行為的審查與認定,有關證據也多在公司所在地。若不實行專屬管轄,恐怕會引起一系列問題,比如代表訴訟是針對公司代理人的違法、不適行為而提起的,如果這些致害人分處異地,則實行原告就被告的地域管轄原則困難很大,不僅股東疲于奔命而且公司也難以應付,如此費時費力,只會使代表訴訟成為破壞公司穩定的禍首。
四、關于原告股東撤訴、和解等行為的限制問題
為了防止原告股東與被告通謀,以撤訴、放棄請求、和解等方式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各國法律通常對原告股東的和解和撤訴行為予以限制。新修訂的《公司法》未對此作出規定。筆者認為,我國宜借鑒國外經驗,對原告股東的訴訟處分權加以適當的限制。一方面應要求原告股東及時將行使處分權的情況告知公司和其他股東,以便于公司和其他股東提出異議;另一方面應賦予法院對原告股東行使處分權的狀況進行審查的權利。
“完善立法、嚴格執法。”①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雖然已被新修訂的《公司法》所確認,但鑒于其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具有很強系統性的問題。者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借鑒各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并結合我國實際,抓緊制訂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司法解釋,以規范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民事訴訟程序中正常進行,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以為日后的正式立法提供借鑒。
五、訴訟賠償問題
股東代表訴訟中,原告無論勝訴還是敗訴,相關的訴訟賠償問題都是焦點。就此,筆者結合各國立法及我國司法實踐,建議如下:首先,在原告股東勝訴的情況下,被告應向公司賠償,并負擔訴訟費以及原告股東為此所付出的其他費用。所謂其他費用,主要是指訴訟中除訴訟費外必然需要支出的律師費、交通費等其他訴訟合理支出費用。鑒于股東起訴的利他性,法律必須合理地確定該類費用的承擔者,否則股東會因為可能將由自己承擔該類費用(可能數目較大)而不愿訴訟,從而使公司利益失去應有的制度性保護。因為原告股東畢竟是為公司的利益而提起訴訟且既然部分勝訴也就說明其并無濫訟行為,由公司負擔本應由其負擔的費用有利于股東維權的積極性,從而最終也是更為有力地維護了公司的利益。
在原告敗訴的情況下,筆者主張借鑒《日本商法》第268條第二款:“股東敗訴時,除非是惡意提起訴訟,否則對公司不負損害賠償之責?!敝幎ǎ瑢υ婀蓶|實行有限補償原則,即訴訟若不成功則只有在原告有惡意的情況下方對公司損害負賠償責任,反之,則即便敗訴也不負賠償責任。而該惡意應嚴格限定為“明知訴訟是不適當且有害于公司的”以避免善意原告因敗訴而承擔不合理的損失。
注釋:
①周海博. 網絡倫理失范及其法律應對[N]. 光明日報,2014-08-26第7版.
參考文獻:
[1]陳龍.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李寧順.股東代表訴訟當事人制度研究[J].求索,2006(06)135.
作者簡介:商麗娟(1990.10-),女,山東菏澤人,漢族,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法律(非法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