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開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學英語教學也在不斷探索各種有益于其發(fā)展的途徑。中學英語情感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中學英語教師采用強調和重視情感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使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發(fā)展的情感教學法進行教學。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82-01
作者簡介:李天芝(1986—),女,漢,重慶人,重慶市開縣南雅中學。
一、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情感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課堂教學變革和教師理念變化的過程也開始加快。在轉型期間取得了很多成績,也有不少困惑和迷茫,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反思不足的探索。師生交往的情感問題仍然是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的理清和解決路徑的探尋有助于彰顯師生交往和素質教育的真正價值。
(一)中學英語教學中情感具有虛假性。
英語知識的傳授是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師生交往只是作為工具性的價值存在,只要有利于英語知識的傳輸、記憶,有利于考試成績的提高,任何手段都可以納入英語教學之中。在這種交往中,教師和學生并不是自覺、自愿地進入交往,而是完全根據(jù)教育體制及制度的安排,被動、機械、形式化地卷入交往。由于缺乏選擇交往的對象、內容、時間、空間、形式和方法的自主性,師生缺乏交往熱忱。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情感具有差異性。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通過彼此間的溝通增進理解,從而為教育任務的完成提供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背景,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執(zhí)行授課任務、完成課本內容的同時,還立足于生活世界,善于捕捉生活中對學生有益、能夠滿足學生需要的主題,并注重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學生潛能。這種交往順應了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以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為目的,極大地喚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創(chuàng)新欲望。但這種類型的師生交往在現(xiàn)實實踐中存在著情感的差異性問題。
(三)中學英語教學中情感缺乏持久性。
師生交往不僅是知識信息的傳遞和表達,它更承載著交往雙方豐富的情感,折射出交往者的人格品質。通過交往,師生雙方表達各自的信息,傾聽、領會、理解對方的反饋,體驗著“精神的相遇、相通”,受到彼此的情感熏染和人格感化,使“精神世界在對話和理解中接受洗禮和啟迪”。精神型的師生交往是交往的最高境界,它不需刻意的安排,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師生的情感完全融為一體,能夠相互理解、體諒對方,可以給彼此帶來一種豁亮、美妙與靈動。它以師生間的安全信任關系作為前提,是師生心理空間達到一定密切程度的必然結果。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這種師生之間的精神相遇的體驗缺乏持久性。
二、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情感問題的原因
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情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產物。
(一)中學英語教學缺乏情感課程。
通過情意課程的開設,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科學的途徑了解何謂情感,情感有哪些功能;能夠正確地認識、管理和評價自己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識:能夠識別他人的情感,更好的協(xié)調和表達自己的情感與他人相處等等。只有將情育與智育、德育、美育并行,才能凸顯出情感的地位和價值,才能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更充分地調動師生交往的積極性,滿足師生的情感表達需要,將情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繼而更多大限度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激情。
(二)教學組織的限制嚴重。
現(xiàn)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仍沿襲了夸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的模式是:將若干相同生理年齡段的受教育者組織在一起,集中接受統(tǒng)一模式、統(tǒng)一內容的教育。班級授課制雖然擴大了師生交往的范圍,但是班容量過大不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教師在空間和時間上很難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內心的情感變化,并且按平均水平施教使得一些學生游離于教學之外,被老師忽視,喪失了交往的機會和興趣。
(三)中學英語教師自身的限制。
在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心目中,教師原有的角色權威,包括職業(yè)權威、年齡權威等,如今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沖擊,對教師是否服從,不再被學生作為衡量自己或他人是否好學生的最主要的標準。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及規(guī)范,準則等,也不再被學生認為總是正確的。傳統(tǒng)中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己經在減弱,一些學生不再像他們的長輩年幼時那樣,認為教師是最可信賴的人。
三、積極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影響高中英語教學的最主要的情感因素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基礎,它需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地形成。英語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持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良好的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可見,師生關系與英語教學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師生關系的好壞,對英語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現(xiàn)在許多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以課本為中心,主要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強調語言點的介紹,忽略了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為了讓學生的英語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不僅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更要強調學生獲得知識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隨著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
(三)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找到自信,獲得成功,讓學生感受學習知識的快樂,這是每個教師必須而且應該使用的教育手段。人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分子,任何一個人都想獲得成功,想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且想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中學生也不例外,他們也想成功,也希望得到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作為教師,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是自己應盡的責任,不管學生的成績如何,都應該給予他們鼓勵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