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行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關于綜合材料課程在教學中的運用與反思
韓行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綜合材料的大量出現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證明了注重綜合材料的運用可幫助學生挖掘內涵,開闊思維。本文從開設綜合材料課程的意義入手,對如何開設綜合材料課程,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進行了闡述。
綜合材料課程;主旨和意義;反思
林鳳眠先生曾說:“在各種材料和工具上試一試,或設法研究出新的工具來,加以代替,那時,中國的繪畫一定有新的出路。”自80年代以后,“綜合性”、“實驗性”已成為藝術發展的主要特征,多媒體和裝置藝術也日益成為主流文化。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美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畫種(油畫、水墨畫、版畫等)壟斷局面逐漸被打破,實驗藝術成為推動中國藝術的一股新生力量,并且在這一屆全國美展也單獨開設了實驗藝術和綜合材料的單元。近年來,綜合材料成為眾多藝術家表達創作理念,彰顯時代精神,探索形式語言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多的院校也開設了綜合材料課程。
綜合材料課程主旨是針對造型藝術活動中對綜合材料的使用,使學生在藝術創作計中能自如地使用各種材料進行主觀創作,解決造型藝術中材料形態、色彩、質感等要素組合搭配之后所產生的各種問題的一門課程。其核心問題是對傳統繪畫媒介的拓展和延伸。
綜合材料研究的教學意義在于讓學生逐漸加深對媒介的理解以及形式語言的表現技巧,借以喚起學生藝術個性的覺醒,在學習進程中逐步明確自己今后創作的進取方向。
該課程的設立重在幫助學生認識藝術各方面的一個窗口,彌補長期以來我國美術教育缺少的內容。在綜合材料課程中以當代繪畫發展史為始,以此闡述西方現當代繪畫史及藝術思潮地流變;同時對比增加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繪畫媒介樣式以及人文精神內容,并引入現當代生活中的一些文化問題,使學生關注生活,挖掘內涵,開闊思維。
未來高校教學發展的主要形式逐漸以教學方式的觀念化、形式化及自由化為探索主旨。并且針對我校造型專業都面臨著課程內容多,課時偏少、不夠集中的問題這一特性,目前把綜合材料課程做為一門短期訓練課去實施和開展。降低課程實施的難度,增加趣味性和操作可行性,以此在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目前該課程時間一般為2周,28課時左右。課程內容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紙本材料訓練、布面材料訓練、板上材料訓練。不同質感的和材質的材料訓練學生地察覺不同材料的差別的敏感度與實驗的不同含義,從一種新的認識、觀察、制作等手段擴展傳統的思維與運作方式。
本課程在校開展已有5年多的時間,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雖然課程短,信息量大,但是作為新思維新形式的課程內容,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還是很高,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藝術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從近幾年的學生作業也看出了同學們的思維的活躍程度和想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作業也反饋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和不足值得反思和探討。
存在問題如下:
1.課時少、不集中,學生只能根據課上所學,在課下進行實驗。所以很多情況和過程老師和學生不能一起討論。
2.學生思維較為禁錮,只能接受傳統的所謂寫實的畫面甚至還有高考情節,喪失了年輕人本有年輕的思維和活力。
3.知識面過于單一,再之前學習的都是較為單一的藝術史和藝術審美。眼界過于狹隘,不和外校的同學聯系和溝通。
4.教師知識面過于單一,這門課程本來就是開拓思維,需要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但是外出學習和考查的機會太少。
5.過于注重材料的技術手段,而喪失了對思維的培育和對審美的提高。本課程雖以培養學生大膽探索各種材料所可能呈現的表現力為主,但更應該把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為教學思想的核心,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面對這些問題與不足,我將反思如下:
1.首先身先士卒,多走出校園,開闊眼界,可以給學生帶來嶄新的,不同的作品信息和展覽圖片,擴展學生的眼界。
2.要求學生多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從生活中感受藝術的真諦。
3.多讀書,無論什么方面都能從情感上打動自己,頓悟自己的精神感受。
4.讓學生多參加校外展覽和活動,從而了解全國各學院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作品方向,進而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
5.應采取因人而異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發現自身的個性特征,探尋發自內心自由精神表達的可能。
面對上面各個問題,我及時總結,根據每一屆每個班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適時調整教學方法,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G642
A
1671-864X(2015)11-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