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淺議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王媛媛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蘊涵著優秀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備受關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重視傳統文化在其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這將會有效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傳統文化;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和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對高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通過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渠道向大學生傳播傳統文化,以便來維護、發展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主導意識形態。加強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高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促進其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在當今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出現了缺失。當代的大學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隨著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涌入,在校大學生常常會因為受到自身經歷和認知能力的限制,而出現盲目認同的問題,對于西方文化充滿了向往,盲目的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比中國的亮”,吃著洋快餐、穿著洋服裝、用著洋電器,卻對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經典典故一無所知,他們不以此為恥,反而覺得自己很時尚。不重視傳統文化認識,對于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會因此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質疑或是持否定的態度,一些學生缺乏責任感,誠信意識缺,道德滑坡,缺乏禮貌與教養,過于關注眼前與現實,急功近利,進而存在著各種社會冷漠、見死不救的現象,這些都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明禮誠信”等傳統美德相背離。致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難以得到很好的發揚,長此下去,將導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滅亡,甚至導致本民族的衰落,這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積極的人生理想、寶貴人文思想。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必定要受到國家傳統文化的影響,應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教育資源和養分。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是當今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首先,有利于培養在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主義意識。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在目前情況下對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意識加以改造、升華,將有利于加深在校大學生對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的理解,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為人民服務的情操,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對提升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加大對在校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目標,不懈的努力,為祖國的發展壯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有利于培養在校大學生學生的信譽度,提高其誠信意識。古往今來,誠信一直是立國之道,做人之本,修得之基。當今社會,誠信亦是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則不立”。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正處于社會全面轉型時期, 各種社會思潮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對誠信的功利化解讀不僅致使誠信嚴重流失,而且使誠信問題已經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多的人缺失了其最基本的素質---誠信,人與人之間缺少最基本的信任,人們在猜忌和防備中生存、在無盡的博弈中虛度,社會信用的缺失換來的是運行效率的低下、改革創新的不作為、交易風險和成本的加大、投資營商環境的極度惡化,造假事件嚴重,各種事故頻發,言而無信頻頻出現。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也越來越淡薄,近年來,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學術研究造假嚴重:為發表論文在數據上造假,剽竊抄襲他人論文,偽造證書等現象層出不窮;部分高校學生“借貸不還”:想辦法出具虛假貧困證明騙取國家助學貸款,拖欠欠款,不按時進行償還,甚至就不打算還,就此“消失”。還有的學生拖欠學費,把家里人按時給的學費挪作他用,甚至用來去吃喝享樂。這些問題積重難返,勢必成為民族和社會發展的極大阻力,勢必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勢必扭曲了大學生對社會誠信意識的準確判斷。在誠信資源流失嚴重、誠信機制亟待重建的當今社會,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極具緊迫性和現實性。呼喚誠信,重建誠信的價值體系和人文關懷的精神世界已是當今高校思想道德素質工作的重中之重。讓傳統文化“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來引導我們大學生樹立準確的社會誠信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誠信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說為人處事一定要以誠信為根本出發點,以誠為基礎。為人誠實,待人誠懇,對事業忠誠。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對于每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是一種精神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資源,有助于大學生從本體價值的高度來重視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所倡導的求實、求真、守信、重諾的精神,也是今天高校校園的大學生們所應終身追求的崇高目標。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新時期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和教育途徑。我們一定要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1]孔凡芳.略論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J].人民論壇,2013(5):176-1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38-02
[2]孫翠.大眾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31)
[3]馬國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文化變異功能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5):98-99
G641
:A
:1671-864X(2015)10-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