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美國高校招生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李海峰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100081)
摘要:優化教育改革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但當今,中國的教育改革卻進入了瓶頸階段,最大的招考制度①——高考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美國作為教育大國,招生制度頗具特色,無論是考試內容,還是錄取形式和標準,都給我國高校招生及高考改革以諸多啟示。為此,本文聚焦美國高校發展的“招生”環節,通過回顧其招生制度的變遷史,論述了美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②的特點,以期探索出其對我國招生制度改革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國招生制度;中國招生改革
一、美國高校招生制度的變遷及其歷史背景
為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的要求,美國各高校積極調整招生制度,根據具體階段招生目標、招生對象的不同,形成了形色各異的考試制度和錄取方式。
第一階段:17至19世紀初——開放式錄取
在發展早期,由于受殖民地的影響,美國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等教育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發展較為緩慢,每年中等教育為高等教育傳送的學生數量相當有限,相應的各高校錄取新生的數量也較少,所以高校在錄取新生時沒有太多的入學限制,一般沒有筆試,只有各高校對學生進行口試方面的個別甄選,甄選要求也較為簡單,一般只需要一定的語言水平即可,有的學校還會進一步減免部分入學條件,具體的錄取標準由由各高校自己制定。
第二階段: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從證書式錄取到選拔式錄取
內戰的爆發給美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應的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渴求也逐步得到提高,再加上戰爭期間頒布的《莫雷爾法案》對高等教育的推動,使得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為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證書錄取制開始為各高校所采用,即只要申請者獲得被認可的中學畢業證書,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學習。19世紀中期以后,美國人口數量激增,進入高校學習的需求和中學人數的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拔式錄取應運而生。
第三階段:20世紀40年代后————多元式錄取
這一時期,社會各方面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一是二戰后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經濟的發展急需更多高素質的人才;二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原來單一化的錄取制度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在這雙重壓力下,美國各高校紛紛開始重新優化并采用開放招生制,相應的選擇式錄取的標準也由單一的入學考試成績,擴展到中學成績、推薦信、課外活動等多方面。自此,美國高校錄取方式日益呈現開放與選擇共存的多元化特點。③
二、美國高校招生制度的特點
美國高校在招生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來制定具體的招生制度,但是,總體上也呈現出以下幾種鮮明的招生特點。
首先,招生標準綜合化。除去少部分采取開放式招生的院校對錄取新生不做具體要求外,其余的美國高校一般都從入學成績、中學成績、課外活動、中學教師評價、面試等各方面綜合選拔學生。在這種制度下招收的學生,一般綜合素質都較高。其次,招生主體自主化。在美國,政府對高等教育只有調節、評估、監督等權利,而對高校內部的具體事務則無法干涉。因此,就招生而言,美國高校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各高校的大學理事會可以根據本校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招生制度和政策。再次,招生機構民間化。由于社會制度的分權特征,使得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和相應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而得到各高校普遍認可的大學入學考試主要是由兩大民間機構(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美國大學考試項目測試中心)組織和承辦,兩者之間互相競爭、獨立經營,為了求得生存,也非常注重自身的獨立性與公正性。
三、我國高校招生制度的現狀及啟示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獲得了較快發展,但招生制度卻一直是以統一高考為主,保送生、自主招生為輔。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全國報考統一高考的人數為942萬人,而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人數就高達700萬,這種“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這極大地限制了我國特色、優能人才的選拔。因此,如何借鑒美國模式,不斷完善我國招生制度,是我國所面臨的緊要問題。
第一,終結性成績和過程性成績雙管齊下,促使招生標準綜合化。即采取綜合化的招生標準,建立“筆試+面試+綜合考核”的辦法,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具體的錄取過程中,不能只盲目的追求“終結性”成績,即“唯分數論”,也應該通過面試、老師推薦等來綜合考核學生的“過程性”成績,即考察學生的思維、創新、道德、知識等方面。第二,推動自主招生制度,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這就使各高校能夠真正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建設需要,改革考試模式和選拔錄取方式,大力推進“嚴進嚴出”和“寬進嚴出”相結合的高校招生制度,才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高校的辦學積極性,從而最終使“中國式人才”向“國際型人才”轉變。第三,建立專門的考試機構,促使招生機構民間化、獨立化。即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建立獨立于政府和高校的民間性、獨立性的考試中介機構,一方面為實現“考招分離”創造必要的條件,同時也能降低招生成本,提高招考效率,加強招生工作的監管,并最終促成招生機會的平等化、公正化。 第四,優化考試內容和錄取形式,促使招生制度向多元化發展。考試內容方面:豐富高考科目,實現考試科目的多樣化。考試形式上:完善考試時間,實現錄取機會的增加。例如,增加學生每年參加考試的次數,多次考試取高分錄取,不僅能保證學生的正常發揮,測出學生真實的水平,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和機會。
注釋:
①本文所說“制度”,即在高等教育系統的招生環節中,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
②“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是高等學校招生的目的、方針、實施辦法的總稱。
③郭曼. 美國高校招生多元化錄取方式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13:10-14.
參考文獻:
[1]牛道生. 簡析美國高等院校的升學考試制度[J]. 外國教育研究,2003 (10) .
[2]黃靖凱,金佩華. 美國高校招生辦法分析與借鑒[J]. 高等農業教育,2006 (5) .
[3]王定華. 美國大學招生制度與公平性問題[J]. 世界教育信息,2002(4).
[4]易芳. 中美高校本科招生考試與錄取制度比較與啟示[D],湖南農業大學,2006.
作者簡介:李海峰,女,研究生在讀,中央民族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