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國
(湛江市第二中學,廣東 湛江 524000)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何軍國
(湛江市第二中學,廣東 湛江 524000)
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學生的發展,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有效運用對于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歷史思維方式的養成和歷史學習技能的訓練以及歷史價值觀教育有著重大意義。然而著眼現實,現今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如教師較少使用史料﹑盲目堆砌史料﹑史料教學模式的簡單模仿等諸多問題。結合自身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經驗,筆者將談談中學史料運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建議,僅供討論。
中學歷史教學;史料運用;有效教學
史料的有效運用是是史料教學的重要要求,也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課堂史料使用率總體較低且效果一般。有人曾在某所高中做過調查,在“日常的歷史課上老師經常開展史料教學”選項中,高一年級有48%的同學認為老師很少運用史料,認為老師偶爾運用史料的約占30%,只有約20%的同學認為老師經常在課堂運用史料,甚至有2%的同學認為老師基本不用史料;對于學生對史料習題處理途徑的調查結果:高一學生有57%學生聽老師分析,27%同學謄抄老師的答案,自己認真閱讀并嘗試解釋的同學只有16%[1]。課堂史料使用率總體偏低是一種普遍現象,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死扣教材,強調學生的死記硬背,不僅課堂低效還導致學生逐漸對歷史產生厭倦情緒,此外由于教學課時少內容多等緣故,很多同行在日常教學中無法充分的運用史料教學,這些問題使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提高。
(二)史料選擇上盲目堆砌史料不加鑒別。史料教學是為了結合歷史學特征培養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但由于高中課堂容量大和課堂時間有限等原因,教師在選取史料過程中似乎有些“急功近利”,出發點在于印證教材中某一結論,讓學生相信和理解教材結論的正確性,有時甚至選擇某位學者的單則評論作為依據,這種做法重視答案的預設,而輕視了答案的生成,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搜集多方面的史料并且進行全面分析,這樣結論才更真實可靠。
史料選取上應嚴格鑒別。陳寅恪曾說:“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殘余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2]。有些史料對于歷史事件的記敘或評論由于受當事人﹑史官立場的局限,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難于辨別真偽,因而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掌握一些史料鑒別的基本方法,對于史料的選擇要嚴把“質量關”。
(三)課堂上忽視了學生對史料的思考和解析能力培養。高中新課改倡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以表演歷史劇等形式力圖再現“歷史現場”給學生一個表演的舞臺并進一步理解歷史問題的機會,課堂場面很是熱鬧。但是熱鬧過后這種教學方式也有喧賓奪主之嫌,因為這樣的課堂忽略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本質,也忽略了學生對于史料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養。誠然,課堂歷史探究活動需要的不僅是活躍的氛圍更要盡可能的朝著使學生達到“感悟史實和史料中蘊含的歷史真諦,拓展視野,努力獲得更高層次的規律性的認識”的方向去努力。因此,課堂探究活動需要的不僅是活躍的氣氛更需要通過探究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把握史料并深化歷史認知。
雖然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史料運用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要迎難而上最大限度的把握和利用好“史料”這一“抓手”,使其能夠更好的服務于中學歷史課堂。具體建議如下
(一)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基石。教師不僅要在觀念上認識到史料教學的重要性,更要通過開展教學經驗交流﹑業務技能培訓等方式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水平,掌握過硬的史料教學本領,努力向學習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方向發展。
(二)重視史料的有效運用。課堂史料的選擇上教師要多下功夫,做好史料的搜集﹑審核和甄選工作。史料的搜集是一個浩大工程,教師可以在多年教學中不斷積累﹑也要注意利用好教材和教參中的史料﹑也可以在網絡中尋找資源此外也可以在生活旅行過程中積累些圖片資料;史料的審核要學會辨別真偽,分析史料的實用效能。仔細研究學生做過的一些材料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材料其實并不能科學地印證和揭示答案;教學過程中史料的選擇要注意字數不要過多,字數過多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史料的閱讀難度不能太大,要兼顧學生的理解能力;此外,史料的選擇要注意與學生興趣相結合,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史料展示,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吸引學生注意力。
教師要預設好針對史料的有效提問。做好史料與問題的有機結合才能充分體現史料的價值,針對史料的提問要緊扣知識點,要有啟發性和針對性,引導學生根據史料培養思維,發現和解決歷史問題;問題發出后,留出充足的期待時間,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鼓勵和點評。
使用好史料。課堂史料的展示要堅持層級遞進的原則,史料所包含的信息要能準確地體現出遞進或并列關系并預設好問題;史料的分析上,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明確討論方向前提下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努力掀起學生討論熱潮。有效的課堂討論需要的不僅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還需要嚴謹的思維和周密的表達以及堅持“論從史出”,學生可以根據可信的史料來闡發和佐證自己的觀點,以做到討論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努力培養學生史料解析能力。要幫助學生讀懂史料。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習的核心能力,是知識遷移和運用的基礎,是做好史料研讀的基本功。研讀史料要堅持從關鍵詞,到關鍵句,再到整個史料,明確史料蘊含的歷史信息并把史料還原為史實,做到化難為簡。在閱讀過程上,首先是泛讀,初步了解材料大意;然后是以歷史知識為依托精讀,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史料,此外要注意史料的開頭和結尾以及轉折詞等,區分出史料信息結構,結合問題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利用史料解決問題。這需要學生在綜合分析史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比較﹑概括并結合史實回答問題的能力。在日常訓練中,很多學生能夠明確答題方向,但是由于知識的積累和練習不足等原因,語言組織混亂﹑缺乏條理﹑表述口語化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就需要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材料分析題作答的基本規范和程序,并從平時抓起,嚴格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1]郭玉保.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史料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高一兩個班級共113人發放問卷
[2]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轉引自何成剛《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45頁。
G633.51
A
1671-864X(2015)12-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