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鞍山師范學院 遼寧 鞍山 114007)
休閑體育人才需求與培養
□王玉杰(鞍山師范學院 遼寧 鞍山 114007)
本文采用調查、訪談等科研方法,對休閑體育人才的社會市場需求狀況進行詳盡的調查,得出社會所需休閑體育人才類型為管理和指導人才;針對用人單位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人才培養方案與對策。
休閑體育 人才 需求 培養
休閑體育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有錢”,“有閑”。中國國民生產總值2010年開始,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較90年代初期有顯著提高,人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之后,開始追求娛樂健康等高品質的生活。
為滿足人們追求健康和快樂的需求,休閑體育應運而生,休閑體育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休閑體育產品和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是與大眾的需求成正比的。
1.1、休閑體育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當前休閑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將成為我國又一新的經濟增長因素。曾有國際休閑研究權威人士說過:“2015年前后,世界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娛樂和休閑旅游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這樣世界勞務主要的市場將有可能被休閑體育服務所引導。”2004年,在第二屆“社會體育國際”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們達成共識:休閑體育時代己經來臨。
我國社會對休閑體育專業人才需求:管理人才、活動指導人才。
1.2、體育管理人才的需求

休閑體育管理人才的學歷分布現狀(N=4000)
據官方統計,目前不足 4000人,其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如企業負責人、法人代表等,尚不足 6%;人才隊伍在專業知識學習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產業,處于一個非常低的層次,其中只有不足2%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具有碩士學歷,受過系統本科專業教育的人員不足 15%,管理人員的低水平現象在現在已經制約著中國體育產業深入、快速、良性的發展。
1.3、社會對休閑體育指導人才的需求
在發達國家,有組織體育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比例在30%-40%之間,在日本每2000人就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我國的比例則是日本的10倍,比例大約20398:1。根據《中國群眾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和《中國統計年鑒》中有關數據計算,全國至少應有體育社會指導人才23.2萬人,現在只有6萬余人。
2.1、能力
專家、學生的意見基本一致認為應該具備能力排在前五位的是:組織管理能力、指導健身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社會活動能力、運動能力。
(1)組織管理能力。
包括計劃能力、組織實踐能力、決斷能力、指導能力平衡能力用人單位越越重視。許多單位挑選人才時不僅注重業績,同時還對大學生在校否擔任干部、擔任社工作興趣。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盡量做些社會工作,不斷增強自我組織管理工作能力利于今后工作。
(2)指導健身能力。
根據客觀情況變化能隨機應變適時調節,在校期間要抓好基礎教育、通才教育。用人單位要求剛走工作崗位畢業根據工作需要調整自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行式盡快培養自社應變能力。
(3)開拓創新能力。
用已積累知識通斷探索研究腦創造新思維提新見解做新選擇能力包括發現問題、提問題、發現規律能力創造性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發明新技術、創造新產品能力提新思想能力。
(4)社會活動能力。
妥善處理與間關系并與諧共處、共同發展、工作需要與許交往難免發矛盾作具備際交往能力善于處理各種際關系,處理具體問題既堅持原則不失靈活性。
(5)運動實踐能力。
體育運動能力是指人在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時所表現的身心統一,協調配合的才能,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
創造思維變實際物質或用形象實踐過程呈現創造性思維轉化能力,運動實踐能力社會體育指導員尤重要的能力。
(1)思想道德素質。
總的來說是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正確的政治觀,科學的人生價值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努力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即將走入社會接受考驗的體育大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越來越成為檢驗一個大學生素質的試金石,成為立足社會的關鍵點。
(2)文化素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當代體育大學生應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姿態去吸取知識、理解知識、消化知識,從而創造出新知識,使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掘和展露。
(3)身心素質。
體育大學生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保持身心健康。掌握體育運動、衛生保障基本知識,養成經常鍛煉身體和講究個人衛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健康而豐富多樣的個人愛好。
經過對一定規模的企業進行調研發現,行業管理人才的培養一般通過三種方式:本行業自己培養、依托高等教育機構培養、從其它行業引進人才。
高等學校根據市場需求來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門人才的教育機制尚未形成,這一狀況阻礙了休閑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廣義直流電動機直接轉矩控制同樣遵循直流電動機的自控變頻運行機制,所以才能獲得直流電動機的優良控制性能。
3.1、學科與術科的比例分配
據統計,現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的高等體育院校學科和術科比例大多在4.5-5.5左右,還有武漢體育學院是7:3,學科比重偏大。據調查,專家建議比率為5:5或4:6,較為合理。
3.2、學科基礎課程
專家們認為從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生理、解剖、保健三大基本課程必不可少,還有體育科研方法、體育統計等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體育院校休閑體育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涉及教育類、管理類、保健類、健身指導類等課程,專家和學生的意見比較一致。70%以上認為休閑環境與健康、體育賽事組織與管理、體育旅游概論、體能訓練法、社會體育指導員導論、體育康復保健、運動營養學、體育游戲、體育公共關系學等課程應該開設。
3.3、技能課程
各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的院校,都結合本地的地理地貌開設了各具特設的技能課程,大致分為如下類別。
民族傳統項目:舞龍舞獅等;時尚項目:高爾夫等;球類項目:籃球等;地域特色項目:冰雪項目和野外生存項目、南方院校游艇課程等。
3.4、實踐環節
休閑體育專業教育實踐主要有兩個方面: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兩大部分,另外就是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畢業就業教育等基本部分。
絕大多數專家首選公園、體育場、高檔會所等休閑場所和戶外拓展等體育活動公司進行實踐鍛煉,比例占到80%以上,其次是體育市場營銷公司和健身俱樂部。這些場所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及休閑指導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及少數的專家和學生建議到社區等大眾休閑場所實習,了解居民的休閑生活方式,與群眾生活接軌。
4.1、休閑體育人才的社會市場需求
休閑體育管理人才學歷偏低,健身指導人才空缺嚴重。
4.2、休閑體育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
體育大學生應具備能力依次是:組織管理能力、指導健身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社會活動能力、運動能力。體育大學生素質主要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三個方面。
4.3、休閑體育人才培養
各個院校應該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學科與術科的比例;學科基礎課程為生理、解剖、保健等;根據地理環境開設各具特設技能課程;實踐環節要多樣化。
[1]蔡金明,我國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現狀及專業模式構建[J].浙江體育科學,2010,5.
[2]彭文革,國內外高校對體育休閑娛樂專業人才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4,4.
[3]閻孝英,鄒煒.中美兩國體育院校課程設置與專業方向的比較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