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元
(福建省長泰縣第一中學, 福建 長泰 363900)
例談“三步法”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姚秀元
(福建省長泰縣第一中學, 福建 長泰 363900)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是地理學科高考說明中四大考核目標與能力要求的第一項。筆者經過近幾年來的探索,總結出采用“三步法”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完整獲取圖文表信息的能力。本文通過2015年高考例題分析來說明用“三步法”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的具體做法。
例談;“三步法”;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
本文所說的“三步法”是筆者近年來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的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的一種方法。經過兩年的實踐,此法的教學效果良好,能夠快速提高學生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故在此拋磚引玉,與廣大地理同行共同探討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是地理學科高考說明中四大考核目標與能力要求的第一項。因為學生首先要快速準確獲取地理試卷中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所蘊涵的信息,才能夠形成對題意的理解,然后才有可能進行正確的答題。而且有不少試題的答案可直接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獲取,無需應用到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更是基于這一考核目標與能力要求而設置的。下面就以2015年地理高考題為例,談談如何運用“三步法”訓練學生快速準確獲取和解讀地理文字、圖像、表格信息的能力。
獲取地理文字信息是地理高考解題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否具備快速準確獲取地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能否獲得高分的基礎。利用高考題進行“三步閱讀法”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快速準確獲取地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其要領是:第一遍閱讀先勾畫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第二遍閱讀進一步提煉有用的重要信息,第三遍閱讀對所提取的有用重要信息逐條分析理解與整合,最終明確題意和得出正確答案。例如2015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13-14題組: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但就升溫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緯度地區比低緯度地區大,據此完成以下問題。
13. 下列四地中升溫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 B.亞馬孫平原
C.巴西高原 D.長江中下游平原
14. 導致南北半球升溫差異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氣成分的差異 B.海陸分布的差異
C.太陽輻射的差異 D.大洋環流的差異
〖“三步閱讀法”訓練〗第一遍閱讀題組材料,勾畫出句“全球變暖”“升溫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緯度地區比低緯度地區大”。第二遍閱讀確定前面勾畫的四個詞句均是有用的重要信息,并且進一步勾畫“13.下列四地中升溫幅度最大的是”“14.導致南北半球升溫差異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三遍閱讀后便分析整合出:第13題的答案應選擇處于北半球而且位置最北的即可。第14題答案要聯系北半球陸地所占比重比南半球大得多,因陸地由巖石構成熱容量較小,在增加同量的熱量情況下溫度升高較快,導致北半球升溫幅度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為主,海洋水的熱容量較大(是巖石的5倍以上),在增加同量的熱量情況下溫度升高較慢,導致南半球升溫幅度較北球小。因此,正確答案:13.A、14.B。
利用高考題進行“三步析圖法”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快速準確獲取地理圖像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析圖名,即先看清楚該圖像的名稱,通過圖名大概可以了解這幅圖反映的主題或類型。第二步析圖例注記,即看圖例和注記,大致了解這幅圖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及名稱與數據。第三步析問題答案,即根據題目(結合文字信息)要求分析出圖像所提供的與答案有關的信息并形成正確的答案。地理圖像信息類型又可以分為地理事物空間(區域)分布圖、剖面圖、統計圖、原理示意圖、景觀圖、聯系圖等等多種類型。
1.空間(區域)分布圖
常見的空間(區域)分布圖又分為反映地理事物數值大小的空間分布圖(如各種等值線圖和不同等級城市分布圖等)和反映各種地理事物空間位置分布圖兩種基本類型。例如2015年高考安徽文綜地理卷第34題第(1)小題:
34.(22分)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下圖(圖1)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與城市發展示意圖。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福建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1982年的117.8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億元,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圖1
(1)簡述福建省交通運輸網的變化特點。(10分)
〖“三步析圖法”訓練〗第一步:從題目文字材料獲取該圖名是“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與城市發展示意圖”。第二步:從圖例與注記獲取圖中主要地理事物有四個等級城市、港口、飛機場、鐵路、國道、高速公路等。第三步:結合題目問題“(1)簡述福建省交通運輸網的變化特點(10分)”。就可以從1982年和2005兩圖比較分析獲取:2005年的圖上增加了高速公路運輸方式;國道線和鐵路里程增加分布密度增大;沿海交通線上港口、飛機場、城市數量都增加等信息。再根據題意進一步歸納出正確答案:“交通運輸線路里程增加,站點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從無到有,沿海地區及其與中西部之間的交通線明顯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為主的省級綜合運輸網。”
2.剖面圖
常見的剖面圖從形式看有橫剖面圖(二維圖)和立體剖面圖(三維圖)兩種;從內容看有地形剖面圖、地質剖面圖、地球與光照剖面圖(有不同視角和變形的剖面圖)、景觀素描剖面圖等。這類圖象關鍵是要充分發揮想象能力根據剖面圖去還原實際的立體圖像。例如2015年高考北京文綜地理卷第4-5題組:
圖2為華北某地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2
4.圖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災害頻發
C.丙村比丁村土層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淺
5.圖示地區
A.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蝕作用明顯
C.洪積扇面積差異取決于降水量
D.渠水通過蒸發環節參與水循環
〖“三步析圖法”訓練〗第一步從題組材料獲取該圖名為“華北某地局部示意圖”,是一幅立體剖面圖;第二步從圖例注記與全圖大致看出是一幅由地形剖面與地質剖面圖以及素描景觀圖綜合起來的立體圖像;第三步結合第4小題文字信息析圖得出答案:A選項,圖示甲為花崗巖,不會形成喀斯特地貌,錯誤;B選項,泥石流易發生在地勢坡度較大地區,乙地低平,不易發生,錯誤;C選項與D選項是丙丁兩村比較,丙村處于地勢低平的平原,而丁村處于地勢較高的山麓沖積扇上,丙村土層較深厚,而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所以C選項對,而D選項錯誤。同樣結合第5小題文字信息析圖得出:A.從圖示地勢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斷該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A選項錯誤;B.山前平原地勢低平,流水的沉積作用明顯,B選項錯誤;C.洪積扇面積受地勢的起伏和降水量、土質、泥沙量等因素的影響,C選項錯誤;D.渠水主要用來灌溉,所以通過蒸發環節參與水循環,D選項答案對。
3.統計圖
常見的統計圖有直角坐標圖(包括曲線圖、折線圖、柱狀圖、點狀圖)、三角形坐標圖、扇形圖(或餅狀圖)、雷達圖、“城市牽掛”示意圖等。直角坐標圖關鍵要先看懂各坐標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然后再根據點、線、柱去讀出各地理事物的數據及其變化或差異。三角形坐標圖關鍵要從圖中點的位置讀出分別在三根坐標軸上反映的數據,而且所讀出的三個數據之和要等于100。扇形圖(或餅狀圖)是把某種地理事物中各組成部所占的比重(百分數據)用圖的形式直觀地表示出來,也叫構成圖,關鍵是要看出各組成部分所占比重大小差異及原因。雷達圖是把某種類地理事物中各組成部所占的比重(百分數據)或大小數據用離原心距離的點表示,并把各點用曲線或折線連接起來,關鍵是要看出各種地理事物某種數據大小差異及原因。“城市牽掛”示意圖是今年高考出現的新類型,是根據大數據統計繪成的反映各城市之間某種地理事物關聯度大小差異,關鍵是從圖例和圖示讀出各城市之間牽掛程度大小差異。例如2015年高考北京文綜地理卷第11小題:
下圖(圖3)為某網上商城通過大數據分析繪制的“城市牽掛”示意圖。由于遷出人口比例較高,甲地網購收貨量中,從異地下訂單的寄達商品所占比例最高,從而成為2014年全中國最受異地牽掛的城市。讀圖回答問題。
11.據圖可推斷,甲地人口遷出比例
A.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高
B.直轄市比省級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內陸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圖3
〖“三步析圖法”訓練〗第一步從材料中獲得該圖名是“城市牽掛”示意圖;第二步,從圖例注記和圖示中獲取統計的樣本城市是中國各大城市對甲城市(武漢)的牽掛程度,其中上海、深圳、廣州、北京等城市是與甲城牽掛程度最高的前5名等信息。第三步,結合第11小題文字信息析圖得出答案:首先城市牽掛程度與人口遷出比例成正相關,由圖可見A.南方地區比北方地區高,A選項錯;B.直轄市中僅限于北京和上海的比例高,B選項錯;C.珠江三角洲明顯比四川盆地高,C選項對;D.內陸明顯比沿海城市低,D選項錯。
4.原理示意圖
例如2015年高考全國文綜地理卷課標I第1-3題組:
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圖4示意雨水花園結構。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圖4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A. 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3. 雨水花園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園林觀賞景觀 B. 保護生物多樣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調節局地小氣候
〖“三步析圖法”訓練〗第一步從材料中獲得該圖名是“雨水花園結構示意圖”;第二步,從圖示進一步析圖得出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地下徑流(凈化后進入礫石層可以引流出回收利用)等水循環過程;第三步,結合題目文字信息進一步析圖得出答案:1.通過簡圖可發現該模式的底部為砂層和礫石層,因孔隙多有利于讓經過種植土層處理的雨水下滲,并可以把滲下的雨水導出流走。故該雨水花園地下部分含水量變化很大,為保證地表植物生長,必須保持種植土層土壤含有適量的水分條件,地表覆蓋樹皮可以減小種植土層中的水分蒸發而達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所以D答案正確。2.雨水下滲后,“種植土層和砂層”可對雨水直接起到過濾作用,達到在一定程度上凈化雨水的作用,所以B答案正確。 3.雨水花園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滲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時因減小了地表徑流,可以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內澇的作用,從而起到“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的作用,所以C答案表述正確。
5.景觀圖
景觀圖包括景觀素描圖、景觀照片、衛星遙感圖、模型圖等,景觀圖關鍵是看懂圖中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或分布。例如2015年高考廣東文綜地理卷第1小題:
1.數字高程模型是對地貌形態的虛擬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圖5為某旅游區的數字高程模型圖,圖中甲、乙、丙、丁四處觀景平臺視野最廣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圖5
〖“三步析圖法”訓練〗第一步從材料中獲得該圖名是“某旅游區的數字高程模型圖”;第二步,根據圖例注記信息可知,顏色越亮,高程越高,從圖示可以看出圖上甲、乙、丙、丁四個觀景平臺中只有丙位于山頂海拔最高處,其余三個均位于河谷海拔相對較低處;第三步,結合題目要求要選擇觀景視野最廣的平臺,便可析圖得出答案:甲乙丁三處海拔相對較低,位于山谷或山坡處,受兩側山頂的阻擋,視野會差一些,只有丙處海拔最高,位于圖示區域的最高點,此處的觀景平臺視野最廣,所以只有C答案正確。
6.聯系圖
聯系圖關鍵是找準核心地理事物和關鍵聯系。例如2015年高考福建文綜地理卷第1-2題組:
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循環農業生產模式。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地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A.季風水田農業 B.乳畜業
C.大牧場放牧業 D.混合農業
2.該生產模式的農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是因為
A.價格低廉 B.減耗保鮮 C.優質 D.品種豐富

圖6
〖“三步析圖法”訓練〗第一步從材料中獲得該圖名是“我國某地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圖”;第二步,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生產模式關鍵的地理事物是水稻種植與花果種植(種植業)、養豬牛羊雞鴨(養殖業);第三步,結合題目文字信息進一步析圖得出答案:1.圖示該地既有種植水稻花果發展種植業,又有飼養豬牛羊雞鴨發展畜牧業,因此屬于混合農業;而季風水田農業、乳畜業和大牧場放牧業等都屬于單一農業生產類型,所以答案只能選D。2.該生產模式不使用化肥,全部使用畜牧業和沼氣池產生有機肥,所產農產品無污染,綠色優質,價格雖然較高卻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而農產品的新鮮程度與該生產模式無關;消費者青睞的是農產品的質量,而不是農產品的種類,所以答案只能選C。
利用高考題進行“三步析表法”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快速準確獲取地理表格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析表名知主題,即先看清楚該表格的名稱,通過表格名稱大概可以了解這張表格反映的主題或類型。第二步析表物知內容,即看表格中包括哪些地理要素,大致了解這張表格所反映的主要地理內容。第三步析表征尋答案,即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字信息)分析出表格所提供的與答案有關的信息,并且整合出正確的答案。例如2015年高考廣東文綜地理卷第4小題:

表1
4.下表為2009年四個國家的人口數及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國人口比重統計表。由此可判斷該年
A.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明顯超過了德國
B.中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數量比德國少
C.中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國少
D.中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三步析表法”訓練〗第一步從材料中獲得該表名是“2009年四個國家的人口數及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國人口比重統計表”,主題是2009年四個國家人口及大城市人口占本國總人口比重;第二步,從表中大致了解中、印、德、美四國總人口與大城市人口占本國人口比重均不同;第三步,結合題目文字信息分析出表格所提供的數據得出答案:表格中數據不能判斷國家的城市化水平,A錯;表格中數據不能判斷各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數量多少,B錯;表格中各國的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國人口比重乘以各國的人口總數就是各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數量,所以經計算可知,中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國和印度多,所以C錯,D對。
總之,高考地理試題一般都是由文字、圖像、表格三類地理信息構成的。獲取“文字、圖像、表格”三類地理信息的方式雖然有些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結合題干問題去提取相關的信息。
教師在指導學生使用“三步法”培養快速、準確、完整獲取圖文表信息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要掌握好獲取各類信息的要領外,還要注意指導和訓練學生圖文表互相轉換的能力,尤其是圖表信息最終都要轉換為文字語言通過答案表達出來,當然也有許多地理文字信息要先轉換為圖表信息進行思維才能夠直觀理解。此外,要注意配合復習進度,精選相應的高考試題或較典型的模擬題進行精練精講,通過典型例題分析和訓練才能使學生在實戰中逐步培養快速、準確、完整獲取圖文表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