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李 亞
(華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上海 200241)
中美人口教育的教學內容比較——以“人口增長”為例
朱 琳 李 亞
(華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上海 200241)
隨著人口問題逐漸成為我國發展必須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學地理教育也應該注重人口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培養學生關注時事,充分認識人口與環境、社會、經濟之間密切的相互聯系。本文對中美“人口增長”教學內容進行比較研究,總結歸納兩國教學內容的異同之處,以期對我國中學人口教育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人口增長;教學內容;比較研究
當下人口問題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對于中學地理教育,應該培養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有能力對目前的人口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由于中美兩國地理課程標準的不同,人口教學內容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選取中美中學關于“人口增長”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希望對我國中學人口教育有所啟示。
目前中國使用的是2011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2003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美國使用的是2012版《國家地理課程標準》。由于在我國,教師主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教學,因此在比較中,中國教學內容主要從最新的課程標準和人教版地理教材總結而來(見表1)。美國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populationeducation.org網站共享資料(見表2)(原文翻譯附于文后)。此網站是美國唯一針對人口教學進行課程開發和教師培訓的國家項目網站,每年都會負責培訓美國北部城市的一萬兩千多名教師,主要面對K-12年級教師和學生,網站資源利用率非常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

表1 我國中學關于“人口增長”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

表2 美國關于“人口增長”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

表3 中美教學內容的異同之處
1.教學內容的相同點
雖然兩國課程標準不同,但是由表3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十分相似,都將描述和解釋人口數量隨時間尺度的變化作為教學重點。其相同點為:第一,教學知識點都包含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及原因、人口增長模式及轉變、環境承載力及人口合理容量,并且占據主要篇幅;第二,在講解人口增長特點和人口增長模式時,都采用了相同的人口增長曲線圖和人口增長模式圖,并且主要運用數據來表現人口的變化。
2.教學內容的不同點
兩國的不同點主要在于未來人口發展的教學部分。
第一,相比于美國,我國更著重講解人口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具體舉出就業困難、饑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交通壓力大、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老齡化等等社會問題來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原因,而高中教材只是將人口對環境、資源的影響一筆帶過。相反,美國十分強調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作為控制未來人口增長的原因。我國在人口增長對環境的破壞方面基本沒有提及,這顯然會影響學生理解人口和環境的關系,使學生缺失了一個重要的地理視角。
第二,相比于我國,美國增加了“人口預測”的模塊,提出了醫療發展趨勢、流行病、戰爭和食品安全對人類生育率和壽命的影響,并解釋了生育率下降,人口依然增長的原因,同時提到性別尊重對未來人口的影響。這些內容對學生認識未來人口的變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的教材和課標里卻沒有提及。
1.及時更新人口數據
美國人口教學網站會及時更新美國人口調查局發布的人口數據,教師可以在課前充分地準備數據和圖表來講解“世界人口增長”的知識。中國高中人教版教材提供的基本是2008年以前的人口數據,學生無法及時獲取當今人口變化的資料。所以我國教師需要一個獲取最新信息的渠道,并且有效利用更新的數據進行人口教學。
2.關注人口增多造成的環境問題
地理課程的獨特性在于對“人地關系”的解讀。我國教師應該將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作為講解人口知識的一個重點。人口教學需要強調出人口增長對資源的大量消耗、環境的嚴重破壞,教師可以用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形成“人地觀念”,學會以地理的視角看待社會問題,對政府政策、社會熱點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同時對學生理解現在的環境問題和形成環境保護意識也有幫助。
3.增加對解決人口問題措施的討論
在美國教學內容中提出的穩定人口的具體措施主要有普及教育、性別平等、生育醫療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工作。其中對普及教育、性別平等的作用可以展開討論,教師在這方面的教學中通過充分搜集資料,向學生展示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狀,使學生關注到世界不同文化、經濟和政治之間的差異,理解世界不同文化或者宗教對當地人民生活的影響,促進學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對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現在提出的“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學生同樣可以進行討論,分析不同政策可能對人口、社會、環境、經濟等造成的影響,以此培養學生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能力。
4.適當豐富人口方面的專業名詞
美國在未來人口發展的部分提出“人口預測”的概念,其中“生育率”“更替生育率(replacement fertility)”都是我國教材中沒有的人口統計學名詞。了解更替生育率的概念對我國學生理解最新的“二孩政策”有很大的幫助。而在“環境承載力”的部分,美國還提出了“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很好地說明出人口與資源的關系,為學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提供幫助。我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恰當地使用一些人口方面的專業名詞,使學生在課外接觸這類信息時不會感到陌生。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編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4]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編著.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5] The basics of population education[EB/OL].http:// populationeducation.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_files/ Basics_of_Population_Education.pdf.pdf,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