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麗
鶴壁市京立醫院婦產科,河南鶴壁 45803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婦科常見疾病之一[1],常見于育齡婦女。且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呈明顯逐年上升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的生殖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臨床上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治療主要采取保守手術治療方案[3],但也有研究提示,采用保守方案患者術后復發率較高[4]。因此,為探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有效方案,降低疾病的復發率,該院對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 例患者進行了對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對照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觀察組年齡21~42 歲,平均年齡(35.2±1.1)歲;臨床癥狀:月經異常23 例,痛經18 例,下腹疼痛29 例,不孕10 例;分期:Ⅱ期13 例,Ⅲ期20 例,Ⅳ期7 例。對照組年齡20~41 歲,平均年齡(34.9±1.0)歲;臨床癥狀:月經異常22 例,痛經19 例,下腹疼痛30 例,不孕9 例;分期:Ⅱ期12 例,Ⅲ期22 例,Ⅳ期6 例。參與該研究兩組患者年齡、臨床癥狀、臨床分期等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腹腔鏡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于非經期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不孕者于月經3 d 后),術前作常規影像學檢查與生化檢查,作陰道消毒處理。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從其臍上0.5 cm 處作橫切口,長度為1 cm,建立氣腹通道,從下腹中部定位穿刺點,建立操作孔,觀察患者盆腔粘連程度,確定病變部位,并依照患者的臨床分期,確定手術方式,切除病灶組織,完畢后,恢復盆腔組織解剖結構,不孕者則接受輸卵管造口術治療,完畢后逐層縫合切口,給予常規抗感染、補液處理。觀察組則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米非司酮藥物治療。手術2 d 后口服米非司酮,0.5 mg/次,1 次/d,堅持服用3 個月。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月經復常,下腹部疼痛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下腹疼痛明顯減輕;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無任何變化,或有加重。
對兩組患者實施為期6 個月的隨訪調查,統計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妊娠率及復發率。復發標準:超聲檢查提示盆腔存在異位囊腫,臨床診斷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該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17 例,有效20 例,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術后盆腔粘連1 例,占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0%;且觀察組術后無一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隨訪調查結果提示,無一例復發,妊娠率為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2.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及妊娠率對比[n(%)]
子宮內膜異位癥在較長時間段內均為婦科領域難治疾病之一。其免疫發病機制表現為免疫刺激與免疫抑制的非均衡發展[5]。患病早期,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強化,淋巴細胞活化,導致細胞毒性增強,在正常免疫系統與有害免疫抑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反饋因子釋放,抑制免疫細胞活性,削弱免疫細胞的監視作用,導致子宮內膜組織異位增生[6]。臨床上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方案,對部分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盆腔疼痛明顯的患者而言,手術是改善其臨床癥狀的主要手段[7]。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與治療方面,腹腔鏡手術已成為其金標準[8]。且大量研究報道證實,相較傳統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機體創傷小,手術視野清晰,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快,并發癥發生率較小,在腹腔鏡指導下,可清楚微小囊腫與病灶,重復性強,目前已基本替代傳統開腹手術,成為保守性手術治療的主要方式[9]。但也有研究提示,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患者有較高的復發率,需配合采取藥物治療,以鞏固手術療效[10]。當前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治療品種繁多,包括孕三烯酮、達那唑、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但研究報道提示其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可能對患者的術后恢復產生負面影響。米非司酮則為抗孕酮甾體類藥物,對孕酮受體有較好的親和力,在拮抗孕酮方面效果明顯。同時可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細胞的形成于增殖,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
在該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聯合米非司酮藥物治療,結果提示,其整體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妊娠率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也進一步證實,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腹腔鏡手術聯合米非司酮藥物治療方案,可優化手術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率,減輕術后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值得推廣與應用。
[1]劉冬,宋豪,郭春,等.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的療效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5):415-417.
[2]羅勝田,尹艷英,李娜,等.腹腔鏡聯合藥物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手術前后IFN-r/IL-4 的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1):53-54,59.
[3]周蕓,周明,曾秀華,等.宮腹腔鏡聯合診治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孕癥220 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2011,32(15):1987-1989.
[4]王芳芳,傅朝霞,袁慶新,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術后應用GnRH-a 的效果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12(7):108-110,113.
[5]黃卓敏,古衍,江曼茹,等.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異位癥生育指數在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6):456-459.
[6]周丹,劉嘉茵.不同藥物輔助治療腹腔鏡術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1):104-105,108.
[7]丁平.腹腔鏡聯合不同藥物對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3,11(10):1588-1589.
[8]夏良,韓璐,郭鳳,等.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手術后不同藥物及用藥時間對復發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2):5374-5376.
[9]李琳,成莉,周敏,等.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4):71-72.
[10]葛莉娜,鄧天麟,劉英男,等.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術后應用諾雷得治療的不良反應與對策[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6):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