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熊+明巧+馬廣強
摘要:
近年來,進入內地高校學習的民族學生日趨增多,長期以來實行的民漢學生“分而居之”的做法是否合適?“民漢混住”的模式會存在哪些問題?高校該如何管理“民漢混住”的學生才更有利于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筆者認為,思想的教育應該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高校實行“民漢混住”模式更有利于營造民族團結的和諧氛圍。
關鍵詞:大學生;民族生;混住;民族團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個國情決定了民族問題是中國長期面對的敏感問題和重要問題。當前,民族分裂組織和我國境內外的敵對勢力不斷破壞著我國民族團結的和諧氛圍。因此,加強民族團結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也是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民族團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十八大報告提出:“高校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加強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認識,建立完善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機制,使大學生了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性,并安排豐富的教育內容來提升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民族院校應結合學校的實際,切實有效地實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然而我們看到,高校常規(guī)的民族團結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實效性相對缺乏。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仍停留在作報告、出板報的教育方式上,這種教育形式收效甚微,所以民族團結教育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里去。高校宿舍是大學生生活、學習、娛樂、社交的重要場所,筆者認為,宿舍才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陣地。
在宿舍中如何有效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目前大多數高校民族生和漢族學生的住宿情況。民族生進入內地的高校后,大多數內地高校管理者就會把這部分學生作為一個敏感的集體,對他們“重點保護”,所以一般高校的宿舍實行的是分樓層,分宿舍住宿,民族生大都分住一棟樓或一層樓或單獨住一個宿舍,即使民族學生到專業(yè)學院學習,宿舍也不做調整,這部分學生和周圍的漢族學生“分而住之”“鄰里不相往來”。大家互不往來,自然也很少有什么沖突,然而表面看似平靜,一旦有沖突便會洶涌澎湃,一發(fā)不可收拾。
那高校為何一直以來要都堅持實行這種民漢分居的住宿模式呢?
首先,高校是為滿足學生的自身需求而采取的住宿模式。因為從民族的特性來說,民族是一種排他性的文化共同體,各個民族都會產生對本文化的“尋根”、對外文化的堅決抗拒的情感,只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越性,盲目夸大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1]。所以同民族之間會形成一定的歸屬感,會產生對其他民族,個體或群體的一種排他的情緒。那么在大學生之間也是這樣的,他們拒絕和其他民族的學生生活、居住,為了便于管理,高校自然而然的就采取了民漢分住的住宿模式。
第二,高校是基于維穩(wěn)的思想,怕出沖突,所以分開。民漢學生由于宗教信仰,民族習慣不同,地域差異,思想觀念及生活習慣等不同,加之固有的民族排他性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導致一些矛盾和沖突,各高校為了避免和減少民族沖突,長期以來都實行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分居”的做法。
然而,長期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住宿模式只是表面上的安靜和諧,經不起任何外力的沖擊,一旦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從中破壞,這種和諧團結的局面就一碰即破。所以筆者認為,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和諧社會,高校要做的不是實現表面的太平景象,而是真正的民漢融合。
筆者認為,高校宿舍實行民漢混住是促進民族團結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第一、 住在一起,更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間消除對其他民族的心理隔閡。民族生和漢族學生同處一所學校,甚至同處一個班級,但大多數時候不同民族之間是不進行交流的,多的只是好奇和不認同。除了語言交流障礙,大多數同學還是怕冒犯到對方,之所以怕冒犯還是彼此缺乏了解,所以民漢混住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同寢室的同學長期相處之后,改變了長期隔離的局面,在彼此長期的接觸和交流過程中,揭開了彼此神秘的面紗,大家會豁然開朗,原來人和人之間的情況都是相同的,這就逐漸去除了對其他民族的錯誤印象,改變了對其他民族不完整,不清晰的認知,情感的橋梁搭建起來,就為促進民族團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第二、 住在一起,有利于民漢文化的融合。寢室就是大學生的家,研究表明,寢室是大學生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民漢學生長時間共同居住,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自然會比較親近,這種親近就會逐漸產生對對方的生活觀念、思想觀念、文化、情感等等的認同。這種認同對促進民族團結至關重要。這種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陣地放在學生宿舍,民族團結教育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夠使民族團結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第三、 住在一起,更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3]。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的基礎教育階段基本采取民族語言進行授課,因此高校的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相對較弱,少數民族學生考上大學之后,想突擊學好漢語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民漢混住對少數民族學生在短期內學好漢語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環(huán)境。
第四、 住在一起,更有利少數民族學生拓寬人際關系網,為自身未來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少數民族學生多來自偏遠地區(qū),相對封閉落后,又加之專業(yè)知識、實踐技能、適應能力等方面比較欠缺,自信心相對不足,這都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民漢學生混住,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擴大了信息來源渠道,有助于他們改變就業(yè)觀念,制定可行的職業(yè)規(guī)劃,提高就業(yè)競爭力,增強就業(yè)信心。
民漢混住對于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好處一目了然,毋庸贅述,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從實踐經驗來看,這種住宿模式雖然有很大的優(yōu)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如果處理不好,也會出大問題。
第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會出現一些小摩擦。高校學生住宿都是學校隨機安排的,這些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的人同處一個屋檐下,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飲食問題,如果漢族同學沒有顧忌少數民族同學不吃豬肉的習慣,在宿舍吃或者談論豬肉的問題,就會傷害少數民族同學的感情;endprint
第二,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差異,會出現一些小摩擦。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宗教信仰和從小形成的一些生活習慣,讓他們看不慣漢族學生的一些做法。比如,漢族同學看似普通的擤鼻涕、吐痰等問題,也會讓少數民族感到極為不舒服。
第三、對一些時事敏感話題的討論,會出現一些小摩擦。比如,漢族學生在宿舍談論民族分裂分子,新疆暴恐勢力等時事新聞,語言不當也會傷及民族感情。
第四、少數民族同學被“特殊照顧”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4],會出現一些小摩擦。我們國家一向對少數民族學生有一些優(yōu)待政策,在高校也不例外,例如在成績核算,獎學金評定,特困補助等方面民漢政策不一樣,在同一宿舍面對這些利益的時候,可能會發(fā)生一些小矛盾。
那么,在民漢混住的模式下,針對這些問題,高校該采取什么措施來干預呢?
首先,在宿舍內要互相尊重,加強溝通,對人坦誠相待。要教育學生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能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任何不尊重甚至歧視行為,組織學生學習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比如不能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同學面前吃豬肉,最好不要在宿舍用餐等等。教育學生講衛(wèi)生,注重個人修養(yǎng)。比如不隨地吐痰等。
第二,要教育學生學會包容。善于看到對方的優(yōu)點,對別人的缺點要能夠寬容,采取恰當的方式和對方溝通,即使溝通不了也不能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要及時求助于其他同學或老師。
第三,輔導員要勤下寢室,對民漢混住寢室要特別關注,及時了解這些同學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處理各種矛盾。另外,當寢室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要及時進行宿舍調整,以避免發(fā)生不可預期的沖突。
目前,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內地高校學習,目的是為了促進民漢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目前國內外民族分裂分子和恐怖活動猖獗,不斷破壞著民族團結的和諧氛圍,那么,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民漢混住的模式更有利于內地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更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更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更有利于實習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馬蕙蘭.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一體化路徑選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
[2] 谷建杰,李鳳蘭,董虹媛,孟琪.群際接觸理論視角下民漢大學生混合住宿模式探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總第479期.
[3] 孟琪,谷建杰.民漢學生混合住宿與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科技信息.
[4] 田小院.淺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住宿管理.高校后勤研究,2013,(1).
(作者單位: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