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要:地理是中學基礎學科之一,但是學生對有些抽象的地理知識難以理解,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所以必須把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當作重要任務。以下結合自己的實際地理教學,談談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關鍵詞:地理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252-02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學習的需要,對學習的必要性的認識及信念;學習興趣、愛好或習慣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
一、做學生學習地理的引路人
俄羅斯教育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要培養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在學生剛接觸地理學科時至關重要。第一堂地理課,教師提問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接著教師談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幫助揭開地理環境中的許多奧秘,如地球的運動、月相的變化、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及地質災害(火山、地震、泥石流等)的突然發生等;然后講地理在資源開發、工業布局、農業生產、城鄉規劃、交通建設、商業活動等各項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還可以介紹地理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以及最新應用等。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大有可為,重視地理學習,從而喚起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從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設疑激思,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講地球的運動時可設問如下:地球不自轉,地球有晝夜嗎?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東向西,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現象呢?地球的自轉周期是一天48小時,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變化呢?科學設問不僅能讓學生思維開闊,而且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三、聯系社會熱點,家鄉實際
學生對最新發生的事情往往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地理教學內容如果與時事熱點、地理新聞聯系,把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如講火山時,可以引入日本霧島山新燃岳火山噴發;講交通運輸時,武廣高鐵的開通使火車成為“無翅膀”的飛機;講到海平面升降問題,馬爾代夫的全球首次水下內閣會議成為焦點。學生不僅強化了知識,更加增添了對科學知識求知的渴望以及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學生對故鄉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學習中國的氣候類型和特點時,可以提問學生:惠州是什么氣候類型,氣候特點是什么?學習鋒面時,可結合惠州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感受“華南準靜止鋒對惠州的影響”。在講河流時,可以介紹東江連接廣東與香港,是香港及廣東省惠州、深圳、廣州等城市居民的主要飲水資源,關系著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和香港的繁榮穩定。課堂上合理地融入鄉土地理知識,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建設家鄉、報效國家的豪情,同時也激發了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地理教學內容生活化
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就是讓學生以社會需要為基礎去學習,這是符合興趣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地理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用地理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才能真正感受活生生的地理知識,使他們不僅理解所學的知識,還能夠應用,并切實體會到地理的應用價值。例如:講季風形成的原因之一——海陸熱力差異時,可以用“夏季跳到水里洗澡的感覺和冬天把手伸入水里的感覺有何不同”得到:夏季陸地比海洋熱,冬季陸地比海洋冷的結論;再如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蔚藍色?交通信號燈規定“紅燈”為停的科學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房屋是坐北朝南?如果在悉尼,房間的窗戶朝南開好不好?這樣,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活問題,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地理。在教學中加入了生活的元素可以使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掌握地理知識,豐富學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五、運用地理簡略圖,化繁為簡
地理簡圖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廣泛,例如氣候類型圖、自然帶分布圖、地形圖、水循環圖等。有重點地設計地理簡圖、文圖轉換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教師邊講邊畫,學生在聽教師講解和看教師繪制時,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隨著教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也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相關知識,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全球性大氣環流”時,可以講述二戰期間英軍巧妙利用西歐地區天氣變化由西向東發展的規律,不僅成功躲避了德國法西斯的空襲,還用大霧作掩護對德軍進行反擊,使德軍損失慘重的小故事。再如講“海水的運動”時,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潛艇利用洋流躲避盟軍設在直布羅陀海峽的監測,頻繁進出地中海,使盟軍遭受重大損失。德國的潛艇在出地中海時,關閉發動機,降至海面較深地區,順著洋流到大西洋,回來的時候,將潛艇升到海洋較淺地區,關閉發動機,順著表層洋流回到地中海,巧妙的躲開了盟軍雷達的偵察。這些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課間的非學習狀態轉移到課堂上,而且對地理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效果就會增強。
七、巧用詩詞、諺語和民謠,深入淺出解釋地理現象
富有地理特色的詩歌、諺語和民謠,把詩情畫意與地理知識相結合,展開一幅生動的地理畫面,讓某些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鮮明,有利于通過“畫中有知識,知識融于畫中”,使學生形象地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從而讓學生熱愛地理學科。例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體現江淮準靜止鋒對該地區的影響;“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反映冷鋒過境時的天氣變化特點;民謠“上山云里鉆,下山走河邊,對面喊得應,走路要一天”講述橫斷山區嶺谷相間,交通困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描述橫斷山區的垂直地帶性。講長江三峽時可以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句配以三峽的圖片,展示了三峽灘險、流急、景美的特點,把學生引入興趣盎然的境地。詩歌、諺語、民謠與地理知識的有機聯系,會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endprint
八、利用多媒體,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
從心理學“刺激—反應”的角度看,動畫效果最好,圖形次之,文字說明最弱[2]。地理教學中有許多重要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動態變化過程是比較抽象的,如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洋流的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泥石流的形成過程、地殼的物質循環等,多媒體模擬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動態變化過程,可以化靜為動,化不見為可見,配以精練的講解,生動、直觀而又富感染力地將地理知識的難點突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豐富多彩的地理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
地理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可以拓寬學習地理的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生態中國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例如:惠州污水處理調查,栽培花草樹木,觀察他們的水土保持作用,綠地與裸地的對比試驗等。地理課外活動比如:“廢舊物品再利用創意設計與制作大賽”、“溫室效應試驗”、“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PPT制作比賽”、“家庭用電記錄與分析”、“徒步綠道、綠色出行”等活動,把課本知識融入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如此有聲有色的地理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十、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緊跟現代信息社會學生的發展,現代中學生的思維靈活,信息暢通,知識面廣闊。要想學生對地理課堂感興趣,教師必須知識面廣,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用人格魅力讓學生敬佩,取得學生信任,產生對地理學科的求知欲望。教師良好的情緒會使學生振奮,在友好、互助、合作的課堂氣氛當中,師生間才能相互交融、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明顯。事實證明,學生扎實地掌握地理知識,不是靠多次的重復,而是靠興趣、靠理解、靠師生間的情緒狀態達到的。教師必須準確定位,努力培養師生間的真摯情感,縮小師生距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在地理教學中,只有不斷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到學習地理是一種享受,才能加強地理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研究中始終需要重視對學生地理興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和增軍.培養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5):132-133.
[2]王志娟.中學地理興趣教學[J].廣東教育.教研,2009,(2):47.
[3]丁波.怎樣培養學生地理的興趣?[J].地理教育,2009,(2):11.
[4]巫謝香.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增刊),2009,31(4):9-95.
[5]姜榮基.張永芬.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教育革新,2010,(12):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