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在中職院校機械類專業中,《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是一門基礎課程。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機械制造工藝知識時,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保證學生在生產實踐中能夠自主解決機械制造技術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夠獲取機械制造相關的知識,為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機械制造;課程研究;探討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4.222
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職院校的終極目標。《機械制造工藝基礎》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然而許多中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實習條件不足的現象,而且許多教師在教授磨削、鏜削、鑄造、鍛造等方面的知識,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教授的理論知識完全與動手實踐操作技術脫節,課程中的重難點問題不能有效得到解決,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出現厭學心理,導致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始終成為一種理想。文章針對這些問題,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機制、教師隊伍四個方面著手,以期能夠提高中職院校《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的教學水平,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1 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調整課程結構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實踐性較強,囊括的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科學分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不然在有效地課時內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職業教育改革對中職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將市場需求作為培養導向,培養出技能型人才。雖然機械制造專業的教材一直在修訂,但是教材中的內容及結構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然而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教材中許多內容過于陳舊,根本不能滿足新市場的崗位需求。所以中職院校當前亟待解決的任務就是對課程內容和結構進行調整,進而適應現實培養目標的需要。其中改進措施具體如下:①教師針對各專業的需求,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比例科學進行分配;②將不合實際的陳舊內容刪減,調整教材結構;③根據專業對教學計劃進行制定,將重心放在實際應用上。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有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增強教學效果。
2 更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機械類相關專業的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革與創新教學手段。教師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由于缺乏對機床的感性認識,很容易參上學習枯燥無趣的想法,此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講解機床的部件功用及運動情況等基本知識,然后采用現場參觀教學的手段加強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讓學生對所學的基本知識進行鞏固,形成專業性思想,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器具方面,應該在粉筆、三角板、圓規、模型、掛圖等基礎上增添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先進的教學器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依靠多媒體課件,只能將其作為輔助手段,科學應用,使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教師還要使學生對書本知識充分理解,必須對每堂課所講授的內容反復考慮,精心設計,并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沒有專業基礎,對專業知識的有關概念、原理、公式規律等理解較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上課采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激發學生思考,共同解決問題。 注意理論教學的直觀化。為了能讓學生較快的接受十分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多的利用掛圖,通過明白易懂的直觀語言進行授課。
3 建構評價機制,創新考核方式
通過調查,發現武漢某中職院校在《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理論考核方面進行了改革,取消了期中考試,總評成績根據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的比例進行分配。然而筆者認為,該校的改革措施還不充分,并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教師若是想要將考試評價激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具體操作如下:加大評價考核評價所占的比重,調整至40%,期末成績變為60%。在原30%中,出勤占10%,測驗占10%,作業占10%,教師應該將作業所占比重增至20%。出勤表現具體包含的內容有學生課堂出勤情況、問題回答情況、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等。測驗具體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隨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鑒定,評價方式具體包括兩種:提問測試、書面測試。增大作業評價的比重,主要是考慮到《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在原有評價體系中,書面作業完成次數及質量好壞所占比例為10%,教師還應該增加10%實踐作業評價份額。由于實踐課中的內容趨于形式化,學生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教師不能立刻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緊盯,所以學生對實踐課沒有壓力,缺乏學習激情,導致這門課程不能實現為專業課服務的目標。因此,筆者建議調整實踐課考核份額標準,重點突出《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該課程的理解。
4 打造一支優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若想調整《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設置教學體系時,應該以能力為本位,將“實用為準”作為教學原則。這門課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雙向并重,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的機械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熟練的實踐技能,即教師必須具備雙師型的素質。中職院校的教師即使具備了雙師型素質,也不能完全勝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教師還必須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注重以人為本,積極指導學生,嚴格遵循“多褒獎、少批評,多肯定、少否定”的原則,消除學生的浮躁、困惑情緒,為學生提供溫馨的學習環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為實現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5 總結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機械專業的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對《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內容和結構進行調整,理論結合實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建構評價機制,保證學生切實能夠學到有用的知識。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時俱進,為祖國培養出更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查文秀.淺探《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教學改革[J].成功(教育),201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