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鵬+吳洛嬋
摘 要 大一新生邁向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常夾雜著許多的憧憬期待與些許的不安困惑,因此,亟需學校積極設計方案介入輔導,以利其順利過渡到大學生活。本文將從下列幾方面來說明:首先分析大學生的特質與新生適應需求,以作為新生定向輔導的根據;其次闡述新生定向輔導的功能與實施方式;最后根據扎根理論模式,設計新生定向輔導方案設計。
關鍵詞 大一新生 定向輔導 學生發展 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1.081
On College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Theory
GE Peng, WU Luoch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Abstract Freshman went towards colorful college career, often mixed with a lot of vision and look forward to a little uneasy confusion, therefore, an urgent need remedial school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desig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ir smooth transition to College life.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reshmen to demand, as a freshma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based; secondly on the functional embodiment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and finally directed mentoring program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grounded theory model.
Key words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program design
0 前言
我國高等教育已從菁英型轉為普及型,加上近幾年來新生嬰兒的出生率維持在低點,造成少子化的現象,因此,未來各高等院校間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而如何提升大一新生的報到率并減少其輟學率,將是各校努力的方向。學校的定向輔導主要是為進入新環境之學生而設,用以協助新生因應新環境挑戰以達適應之措施;而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是大學協助新生順利適應大學環境,以提升學生成就的做法。許多相關的研究發現,新生定向輔導不只能有助于學生適應新生的生活,也能有效地留住新生,減少輟學率。國內學者的研究也發現,各大學幾乎都有新生訓練的活動,而對于新生訓練未臻理想最主要原因,多所學校的承辦人認為原因是學生不在乎,學生卻認為內容未符學生需求,流于形式、且功效不彰;新生遇到問題不知何處尋求協助。由此可知,大多數學校過去都忽略新生定向輔導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財務日益困窘的環境中,學校關注的重點除了招生之外,如何留住已入學的學生,減少輟學率應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新生定向輔導方案的實施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
1 新世紀大學生特質的轉變與新生適應問題
1.1 新世紀大學生特質的轉變
(1)態度及價值觀的改變:對追求生命意義的興趣遠不及賺錢、畢業后找到工作,因此,對商科、計算機及工程方面的興趣高于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
(2)態度及價值觀的改變:單親家庭增加,家庭暴力、性虐待、藥物及酒精濫用等問題增加,家庭功能減弱的比率提升。
(3)身心健康的改變:現在的學生常有許多情緒障礙,包括自殘行為、暴力、焦慮、沮喪、飲食失調等。此外,藥物及酒精濫用也導致學生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
(4)學術能力的改變:學生基本的閱讀、書寫、數學及計算機的技術普遍不如過去學生,大一新生入學后需施予補救教學的比率增加。
(5)教育費用來源的改變:學生的學費多來自父母或獎學金,而今學費高漲,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學生必須打工自籌學費,導致兼職學生增加,工作過度常導致輟學或成績欠佳。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現今的大學生較以往更加多元,生活層面也較為復雜,大一新生帶著既期待又興奮的心情進入校園,其生活環繞著課業學習及生涯探索兩大議題,當適應出現障礙時所帶來的情緒或精神困擾更需學務人員給予適切的輔導及協助。因此,新生定向輔導方案的設計必須先了解大學生的人口特質及輔導需求,以便能規劃適切的方案,協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1.2 大一新生常見的適應問題
Upcraft & Gardner指出成功的大學生活大多取決于新生的第一年經驗,而且第一年最關鍵的轉換期通常是在前六周,在第一年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中有一半發生于前六周。可見,留住學生的關鍵期為大一新生的第一學期,尤其是前六周。根據國內學者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大一新生主要面臨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包括對教師教學和學習的適應、對未來前途的擔心、覺得生活太過散漫,不夠充實、有憂郁敏感及神經質的精神癥狀比例不低。其輔導需求主要為認識所就讀科系、確定自己興趣,培養良好的求學態度及方法,并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能。
1.3 正式理論扎根模式
扎根理論(GFT)是Rodgers &Widick為協助學生事務人員將正式理論運用到學生事務上,曾提出扎根于正式理論(GFT)的應用模式,此模式有助于了解與評估特定對象的服務需求,本方案設計將采扎根理論模式。共分為下列七個步驟:集中問題、背景及對象上:檢核與關注議題相關的所有因素;選擇有用且可使用的正式發展理論:包括與關注之議題和學生發展有關的理論;使用所選擇的理論之各種測量工具評估學生需求及發展階段,將理論建基于實際情境中;形成改進目標:包括界定發展性與內容相關的目標;設計各種介入的方案及活動:以理論性概念指導發展方案內容及過程;檢討學生事務人員使用理論的能力及定時進行處理過程評估;評估介入方案的成效:以確定其影響或回答相關的理論性問題。
2 新生定向輔導的理論模式及輔導需求
新生定向輔導的功能就是要協助新生順利過渡到大學的環境,提供適當的輔導方案,幫助新生開始與學校的學術及人際進行整合。以下將從相關的理論模式及我國實施的現況來說明:
2.1 新生定向輔導的理論模式
1960年代有兩種影響新生定向輔導方案的哲學觀點,第一個是“小宇宙”觀點,強調測驗、校園參訪、信息性的集會和注冊前的活動;第二種是“大宇宙”的觀點,強調學術生活、認知發展、智能性挑戰等相關議題,和高等教育的任務。這兩種元素持續支配當前大部分的定向輔導方案。歸結目前定向輔導方案實施的模式有三:
第一,新生日或新生周模式:1923年University of Maine第一個發展新生周活動,以大型集會的方式,強調分享信息、測驗、諮商、注冊、參訪校園、游憩活動和小區服務。
第二,注冊前模式:1949年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設置大學前臨床講座(Pre-College Clinic),是二至四天的暑期方案,包括測驗、諮商、信息倡導和入學之服務,此模式公共關系的價值甚為明顯,也是協助學生了解大學目標與增進學生最初適應的方式。
第三,新生課程模式:此模式包含兩個主要的因素:分享并協助學生了解轉換初期的信息,和建立社會性支持的環境。教師與高年級學生以團隊的方式采小班教學,教師提供回饋以避免受高年級關系的影響。1985年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研究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大學提供學分或非學分定向輔導課程。
2.2 新生定向輔導方案的內容及設計原則
新生定向輔導方案的內容必須以提供學生支持性的服務為核心,包括:學生學習中心;圖書館的使用;學生健康服務及諮商中心;生涯服務;學生活動;住宿生活;服務學習的方案等。同時新生定向輔導方案的內容必須能促進學生以下六方面的心理發展:發展智能與學術能力;道德、倫理及精神方面的探索;建立及維持人際關系;重要的支持團體或針對危險學生的團體輔導方案;發展性別角色及性向的認同;決定生涯與生活型態;維持個人健康及精神方面的調適等。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CAS)認為學生定向輔導的任務必須包括:促進新生融入學校;使新生為接受學校教育作準備;引導新生統整學校知能的、文化的與社會的氣氛。
而CAS中指出新生定向輔導方案規劃的原則包括:以陳述的目的與目標為基礎;與方案及活動相關之學校其它單位協調;讓學校所有新生都可以獲得;協助新生了解高等教育的宗旨與學校任務;協助新生了解他們在教育環境中的責任;提供新生有關學術政策、程序、必要條件及方案的充分信息,以做明智的選擇;知會新生可以獲得的服務與方案;協助新生熟悉校園與當地環境;提供計劃性的機會,讓新生和教師、行政人員及在校生互動;提供新生自我評估的信息及機會。
3 新生定向輔導方案設計
3.1 集中問題、背景及對象
為協助新生能順利過渡到大學生活,經前述探討檢視,符合新生定向輔導需求之方案設計,需考慮下列因素:實施對象:經學校正式錄取之大學日間部一年級的新生,年齡在18~19歲之間。實施方式:采家族學長姐制,以開學前模式、新生訓練營、課程模式等系列活動進行。實施時間:采一整年系列活動方式。組織領導:由校長或副校長統籌,以院系為主軸,學務處及教務處為輔,其他相關單位積極配合,統籌全校教職員人力,全力投入。實施經費:調配現有各項措施及課程,經費不需增加。實施人員:全校教職員。實施內容:以學術取向(教務處)及人際取向(學務處)為兩大向度。
由以上所述可知,新生定向輔導絕不僅是學務處的工作,其涉及教務、系科,甚至是學校各單位都需全面配合的工作。尤其是目前高等教育競爭激烈,如何將學生留住,減少學生的輟學率應是各校極思努力之處。因此,新生定向輔導應由學校高層統籌,全校動員投入。
3.2 選擇有用可用的正式理論
經探討與分析各大學生發展的理論,選擇下列理論作為方案設計的參考:(1)Chickering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2)Perry智能和倫理發展理論;(3)Knefelkamp提出一套以Perry理論為基礎的“發展性教學模式”;(4)Myers-Briggs人格類型理論。
3.3 將正式理論置于真實的情境中
3.3.1 Chickering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1)對方案設計效用。第一,發展重點:Chickering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大學時期發展的七個向度,前三個向度(能力感、情緒管理及自主性)是大一新生發展的重點。能力感的發展包括:對大學課業學習的能力,如做筆記、考試及利用圖書館等;運動和操作能力,如體力、耐力、健康等;人際關系能力發展則指能與人有效溝通、領導、被領導、合作及從事團體工作的能力等。情緒管理包含知覺自己的正負向情緒,并能平衡控制及適當地表達情緒。自主性系指大一新生要學習的是不要過度依賴他人(父母、師長或同儕)的肯定,要能獨立處理身邊的問題,并能融入群體中,與他人合作。
第二,影響發展因素:Chickering提出七個會影響學生發展的學校因素:①學校目標;②學校規模大小;③師生關系;④課程;⑤教學;⑥朋友與學生社團;⑦學校提供的學生發展方案與服務。而黃玉研究我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發現大學經驗(主修、學習投入、師生互動、同儕關系、住宿經驗、社團經驗、打工經驗)可以顯著解釋大學生六向度心理社會發展之變異從17%到41%。其中同儕關系為解釋大一學生發展之最重要因素。
第三,綜合以上所言,在設計大一新生定向輔導方案時,應包括:能力感的建立(圖書館及學校資源的使用、學習適當的讀書策略、大學教育目標的認知)同儕及人際關系、社團與打工、課程與教學、師生關系與生涯,自我探索及情緒管理等方面。
(2)學生發展與需求評估。由上述的理論及相關研究中雖已可獲知新生定向方案的內涵及學生需求,但為更能精確了解學生需求及方案內涵的適合度,擬選取大一及大二學生各一名進行深度訪談,并以黃玉(2000)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量表施測,了解其發展程度及成長經驗,以作為方案設計的參考。
3.3.2 Perry智能與倫理發展理論
(1)對方案設計效用:根據理論及相關研究均顯示,大一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大多為二元論,而二元論的學生在課程方面會期待高結構,具體經驗,并有標準答案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上或活動的安排上需考慮大一新生的認知程度,以免因挑戰過高而流于無效的學習。
(2)學生發展與需求評估:選擇大一及大二學生各一名進行深度訪談,以MER評量其認知發展程度,并了解其對課程教學與新生活動的需求與看法,以作為方案設計的參考。
3.3.3 Knefelkamp &Widick 發展性教學模式
對方案設計的效用:此模式系以Perry理論發展出來,以應用在教學上。此模式指出二元論學生在課程教學或活動設計上需考慮下列四方面:
(1)高結構化:如提供明確的課程表、活動流程或作業指導等,愈明確對其學習幫助愈大。
(2)低差異性:在閱讀、作業、呈現的觀點及教學的方法等差異性要低。
(3)大量的經驗學習:大量的經驗學習:提供結構化的討論、活動參訪、影片欣賞與討論、角色扮演等,以增進學習效果。
(4)人性化的學習氣氛。人性化的學習氣氛:活動的進行或教師之教學態度應有人性化,較多的支持與鼓勵以利活動的進行及學習效果的提升。
3.3.4 Myers-Briggs人格類型理論
(1)對方案設計效用。人格類型在學習及教學上的應用及參考價值很高,可從藉此來了解學生的學習型態:如外向型的人經由討論及團體活動可以獲得最好的學習成效;內向型的人偏好閱讀及獨立工作。以決定教學方式:如感覺型的人需要按部就班的教學,在實務工作中需要記住事實和具體的觀察;直覺型的人偏好獨立學習和需要想象、觀察關系和掌握概念的任務;思考型的人重視系統、客觀的研究;情感型的人在意與教師相契合、透過關系學習及個人與內容的連結;判斷型的學生偏愛穩定的工作、有次序的態度和有綱要性的任務及正式的教學;知覺型的人沖動行事,偏好非正式的學習和發現式的任務。
(2)學生發展與需求評估。開學后全面實施MBTI的測驗,作為學生自我探索、團體分組、教師了解學生及活動規劃之參考。
4 結論
目前高等教育存在著兩大主軸的議題:教育的宗旨及學校生存的危機。由上述的說明中可知,不管是基于教育的宗旨——促進學生成功學習;或是源自學校生存的危機——提升報到率、留住學生及減少輟學率。規劃良善的新生定向輔導不僅能有效地留住學生,減少輟學率,對學校財務絕對有幫助。此外,透過新生定向輔導的推動,凝聚全校人力、物力,全力投入,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建立親密的師生與同儕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除了能協助學生成功學習之外,更能藉此培養學校的共識,建構一個優質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周富美.大學新生定向輔導實施之研究——從學務處負責人員與學生的觀點探討.臺灣師范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 李燕鳴.東華大學大一新生之自述精神癥狀及其相關因素.慈濟醫學雜志,2001(14).
[3] 宋湘玲,鄭熙彥,林幸臺.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書局,1998.
[4] 張雪梅.我國大學新生輔導實施的研究-學生及新生訓練承辦人對新生輔導之看法.人文述理學報,2007(1).
[5] 黃玉.大學學生事務理論基礎——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 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2000(9).
[6] 楊昌裕.大學生發展理論應用與方案設計——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