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起宏+劉瀟+沈元春
摘 要 高校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結合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優化培養方案、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科研互動和結合專業開展社會實踐等途徑有效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旨在為兄弟高校相關學院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 高校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1.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Qihong, LIU Xiao, SHEN Yuanch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op cre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s, deepe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lated college brothers.
Key words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高等學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主要陣地,集中優質資源培養和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肩負起國家知識和科技創新的重任,是時代賦予的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和要求。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有涉及地理信息、資源和環境等領域的七個本科專業,如何發揮學院優勢,突出辦學特色,培養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促進學科發展,一直是學院積極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教育課題。經過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學院依據學科特點和多學科的優勢,構建了與培養目標相符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強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1 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優化知識結構,拓寬國際視野
拔尖創新人才既要具備寬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同時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和具有較強的知識獲取和知識運用能力。①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往往注重單一的學科專業人才,知識創新存在局限,學科交叉的方式可以使視野更加開闊和廣博。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積極探索國際化與工程化雙極發展戰略,加強學科交叉融合,踐行學用一體的創新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培養復合型、國際型的拔尖創新人才。
學院充分利用多學科優勢,進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如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一個是理科、一個是工科,學院注重這兩個專業的優勢互補,在教學計劃中將二個專業的課程相互滲透,將科學與工程、軟科學與硬科學結合起來,培養既具有堅實的環境科學理論基礎,又能夠從事環境污染治理的復合型環保人才。又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根據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求,依托測繪科學和地理信息科學提出了“管理科學工科化”的辦學思想,構建了工管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既掌握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能直接從事地籍測量、土地評價、土地利用規劃等實際工作,又能綜合運用計算機、遙感、GIS、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土地資源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統設計和開發的復合型人才。
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特別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學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建立了包括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開展暑期短訓班、系列講座、聘請外籍全職教師、選拔優秀學生到國外合作高校聯合培養、海外實習等一系列利用國際條件來培養學生的體系,以強化對學科前沿知識的教育和前沿問題的探索,促進各專業的國際化水平,并使本科生從中受益。②同時學院結合國際一流大學經驗,不斷完善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案,以國際化戰略促進各專業走向國際化;積極拓寬渠道,尋求與名校聯合培養。如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學生。
2 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在實踐教學中,增加能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研究性試驗,重視培養學生在不同實驗階段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自主實踐能力。
學院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對實踐教學的體系、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綜合改革、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項目,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在學院的各專業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重,使得各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學時數接近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必修學時數的40%。在實驗教學中減少了驗證性實驗,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如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中的綜合性實驗“冷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天然水中的痕量汞”,包含了水樣的前處理,有機汞的破壞,過量氧化劑的消除,汞離子的還原,標準溶液的配制,汞原子的測定等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實驗中,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綜合應用,在一個實驗中訓練多種實驗技能;新增設計實驗“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的催化氧化分解”;在有機磷農藥氧化實驗中增加了TOC的測定等。又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依據“管理學科工科化”的辦學思想,建立了包括數據采集,傳輸,處理,管理和應用全過程的現代土地信息技術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現代土地信息技術。
在實習教學中,根據專業特點,采取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師們將承接的與課程有關的某些生產任務、科技開發項目作為集中實習的內容,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如多本地圖集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集中實習完成的,并且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國家優秀地圖作品獎。同時學院不斷增加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和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院廬山風景區實習基地始建于80年代,歷時20余年;武鋼、三峽、武漢環境監測站等基地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必須進行的校外專業社會實踐的地方;百度、騰訊、華為、恒大為學生多元化實踐創造平臺。
3 加強科研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科研水平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具備自覺創新意識和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創新思維、不斷開拓的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迫切需要高校教師通過參加科研工作,提高學術水平,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促進知識更新,豐富教學內容,把學科前沿動態情況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才能造就創造性人才特有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等創新特質。③
學院注重課堂教學和科研成果相結合,鼓勵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鼓勵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本科教學實驗室;將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多項橫向科研成果在相應的課程中加以應用,強化學生的實踐和科研水平,實現人才培養服務于社會的需求。如在環境化學的教學中,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即新型污染物問題、砷形態的轉化、土壤污染與修復等納入教學內容;將自主研發的地圖綜合軟件DoMap整合到地圖設計編制課程實踐中,形成了全數字化地圖設計實踐教學特色。
學院積極采取措施吸收高年級本科生參與科研,通過大學生立項與教師科研項目有機整合,使學生深度介入科學研究,產出成果時間大為提前,SCI論文數量不斷增加。環境科學專業為了提前鎖定學生研究興趣和方向,在三年級下學期就確定每個學生的畢業設計方向,將畢業設計和日常科研活動聯系起來,以期提高畢業設計和科研成果質量。學院部分畢業設計選題直接來源于科研項目。
學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課外科研的激勵政策,在鼓勵和支持學生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學校大學生科研項目的基礎上,學院自行設立了大學生科研能力項目訓練44項,給學生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學院連續承辦和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研大賽,如高校GIS開發大賽、ESRI程序設計大賽、中地數碼杯大賽、天地圖設計大賽、全國環境創意大賽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科研條件和氛圍。
4 結合專業開展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高校拔尖創新人才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同時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校采取課內教學與課外講座相結合,課內實驗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等措施,探索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豐富延伸。校園文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④
學院注重第二課堂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中的作用,以創建“綠色學院”為旗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和當地實踐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找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點,使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與社會需求接軌,既實現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我院結合資源環境類專業開展的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涉及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研究,濕地、湖泊和鳥類遷徙調查和研究,長江、漢江和主要淡水湖水環境調查和研究,耕地保護調查和研究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學院同時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借助于產學研合作,教師和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發現科技問題,這樣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單位解決問題和增加效益,同時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學院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飲用水安全環境宣教活動、結合國家土地二次大調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等大項目組織學生進行專業社會實踐,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院還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的環保紀念日,對學生和公眾進行保護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參與環保部門舉辦的環境保護競賽和考察活動和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走進社區服務活動等活動,全面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
注釋
① 趙東亞.高等學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途徑[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4):92-95.
② 何建華,劉耀林,劉艷芳.面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地理科學課程體系優化設計[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0.
③ 羅湖平.現代大學教學科研互動性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文史博覽(理論),2014(8):78-82.
④ 郝嘉利,康永征.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創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