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與法治

在環境保護的刊物里談“信任文化”,確實是費力不討巧的話題。但由于信任危機、信任撕裂已成為目前社會的一個熱點,在環境保護領域也未能幸免,所以它是我們不能不觸及的,此其一。環境保護更多的是公共事務,需要全民心往一處想,全社會擰成一股繩,尤其目前環境改善形勢緊迫,更需要上上下下,運用法律、制度的強制治理加以約束,信任更是決不能繞開的話題,此其二。
對于公共秩序建構,多數社會學者認同法律務實,信任務虛。因為法律糾偏于既往,信任著眼將來。法律雖強硬,但對法制意識淡薄的人難以發揮作用,一旦他們鋌而走險,造成的危害是既成事實。不然我們如何解釋在高壓的環保法律下,仍然不乏環境違法行為,以至于我國的環境質量隨發展每況愈下呢?在環境執法中常聽到違法成本低的說法,這既有違法者缺乏社會良知的原因,也有當地政府出于經濟發展考量難以“揮淚斬馬謖”,對環境違法不較真的因素。可見污染問題久拖不決,足以證實法律也有破綻,也有盲區。因此,社會學者強調信任機制和法律兩條腿走路是完整的社會秩序結構,借助信任機制的長處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
信任不同于信用,無法形成契約、制度;信任也不同于信譽,很難用道德、法律去約束。信任是社會不可或缺、自發形成的一種秩序,它可以節約社會管理成本,提高法律效率,因為維持這種秩序的力量不是權力、制度和財富,而是發自民眾內在良心的自覺。
在體制轉型的過程中,舊的信任機制已不適合社會環境的需要,新的信任機制還沒有形成,信任缺位,社會信任坍塌問題嚴重,建立新的信任文化已迫在眉睫。
今天可以借助法治社會建立的契機,逐步修葺社會信任文化的大廈,這就要求法律必需明確和有實效,執法者說到做到,雷厲風行,切實發揮強制、威懾以及誘導的作用。遵守規范的行為將得到保護甚至獎賞,而違反規范的行為決不可讓它逃脫制裁,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中落實守法精神。其次,法律的實施必須公正不偏、具有合理性、符合人民的公意,在一定社會中經得起來自不同方面的正當化檢驗。使法律規范的約束力內在化為自覺的行動,讓廣大民眾信任法律,自覺遵守法律。第三,要求法律運行中知識技術水準具有專業威信,以及行業內部的自律能力可以體現對法律的信任程度。第四,法治秩序的擔綱者本身必須對有關制度設計抱有堅定的信念,能夠在守法方面以身作則,使當事人以及一般公民對嚴格執行規則產生信心,從而在法律體系里形成信任擴大再生產的機制。
尤其是要杜絕政府的短期行為,為了追求一時的便捷發展而踐踏程序和規則,拒絕法治原則對官僚行為的約束,“法自上而犯之”、法遇發展而避之,其結果必然造成社會對整個法律秩序的廣泛不信。
■讀者來信
田先生:
信任是個社會學范疇的話題,《中華環境》,一本以環境保護為主旨的雜志能積極主動地涉及此題目,真的難能可貴。足以感受到此雜志的社會責任意義和人文關懷。信任的題目不好做,此期不僅做的深,而且還能與環境保護工作結合起來,很讓人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