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牛健:一起造減物增效的共享社區
匡春鳳

“未來共享社區的新生活是擇鄰而居,不是一家人,而是一群人。”十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市露營公園內,牛健這樣描述著他的理想。
2014年6月,牛健用六個集裝箱組裝成了“都市桃花源”,和家人在北京郊區過上了田園生活。關于他的新聞也在自媒體上點擊過千萬,他的田園理想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向往。
在北京露營公園東南角的一隅,兩座集裝箱建筑毗鄰而建。正值京城仲秋時節,天藍風輕,周圍草葉已泛黃,兩棟房子的房前樓頂遍布花草蔬菜,滿眼綠意令人賞心悅目。
牛健說,西側較小的那棟集裝箱建筑,就是廣為人知的“都市桃花源”,現在被他稱作“可持續生活實驗室1.0版本”。2014年6月,他籌資30萬元,選址順義馬坡鎮,耗時兩個月裝修施工,終于在8月16日正式投入運營。整個建筑架構采用6個標準的20英尺集裝箱模塊平層排列,包含住宅區、辦公區、廚衛、生態創客空間以及屋頂太陽能、風能展示和立體種植等。牛健說,這些集裝箱模塊并不是廢棄的運輸用集裝箱,而是專門的住宅建筑用集裝箱模塊,方便拆裝和移動,內部有隔熱層。
走進屋子,右手邊是衛生間和廚房,這里是牛健在前期設計時花費心思最多的。我們看到,衛生間一側墻邊分上下兩排放置了四個大桶,其中一個是灰水桶,一個用來收集灰水處理后得到的中水(中水可沖廁所或灌溉),另外兩個桶是兩級發酵的沼氣桶。
糞便通過管道進入四個塑料大桶,可發酵成沼氣,也可消毒后轉化為農家肥直接灌溉綠植。“一般小區里,糞便都是集中處理,進入污水管道,不但需要政府投入很多錢去處理,還不能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在這里,每個家庭分散收集、分散處理、分散利用,既環保又節約資源。”牛健告訴我們。
來到廚房,牛健打開了廚房水盆下的櫥柜門,內里乾坤頓時顯露出來。原來,水池下面安裝了廚余粉碎機,粉碎后的廚余垃圾也會進入沼氣發酵系統。據了解,廚余粉碎機目前在我國僅在大中城市有少數家庭在使用,粉碎后的廚余混入廢水中排走,沒有被有效利用。
作為一間“活”的實驗室,牛健一家在這套房子里生活了11個月,查看設備運行情況,照顧各種蔬菜花草,測試普通家庭的能源消耗與各類垃圾回收處理的可能性,同時為共享社區的未來參與者們提供培訓。牛健一家在這里接待了千余位來訪者,他們不但用親身感受向社會傳達,普通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都市田園生活,還在技術層面,傳播了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今年5月9日,“可持續生活實驗室”整體搬遷至北京露營公園,并原樣復建,作為1.0版故事永久保留。隨后,牛健馬不停蹄,張羅起2.0版本。這次,他不但沒花一分錢,還吸引了六家知名公司主動參與。
“可持續生活實驗室”2.0版由五種功能模塊七個集裝箱組成,建筑面積100平米左右。有3個單戶、一個公共合作空間,一個有機農場,半個廚房和半個有機污水處理間。“如果說一期是個是概念性的樣板房,2.0版更加接近一個小的社區,是可復制的產業化。”牛健介紹,太陽能、地暖、衛生間、污水處理系統、有機農場,這些1.0版本中有的功能它都有,而且還進行了升級。比如,三個單戶內的衛生間,廁所是高鐵飛機上用的負壓抽吸式1升超低耗水廁所,這個廁所設計還入選了2014蓋茨基金廁所創新大賽的優勝方案。
另外,建筑的發電裝置采用薄膜式太陽能發電方式,安裝了發電門窗,樓頂也安裝了發電圍欄和發電幕墻。2.0版本還投入了一套污水和有機垃圾處理循環系統,一頭把垃圾發酵成沼氣,沼氣燒熱水、沼液種菜、沼渣養魚。另一頭,廢水負壓收集,處理過的廢水可以直接飲用。“安裝測試完畢,提供設備的廠商老總就接了一杯處理過的廢水一飲而盡。”牛健說。
在這里,休息和洗浴區域作為每戶的私密空間單獨設計,其他功能區都設計為公共部分。牛健把2.0版本稱作一所學校,用來開展“可持續生活訓練營”,訓練營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班。牛健說,在初級班,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干活兒,一起處理垃圾,進出拼車,物物交換,以更少的錢、更少的物,共享美好的生活。中級班在社區自治、設定規范、解決沖突方面發揮更多的自主性,可以說是半自治。而高級班則是全自治。
“作為學校,我們會讓一些有共同意愿的人,來學習、習慣公共生活。”現在,牛健已經成功開展了兩期初級班的內測,大家在這里一起吃飯,一起處理垃圾,一起種菜。
牛健表示,他希望能以可持續生活實驗室為藍本,探索如何讓人們既能接近鄉土,又融洽鄰里關系,還能把資源循環利用。就拿樓頂的種植區來說,“普通人看這里就是一個樓頂菜園,我們不這樣認為。這里有五個認識維度,第一,這是個垃圾處理系統,沼渣喂魚,魚排出的糞便,循環利用給植物;第二,這是個田園景觀系統;第三,這是個社會空間,鄰里之間,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此聯結;第四,這是個生產空間,它會產出余量菜;第五,這是一種現代新經濟模式——分享經濟模式,這是幾家共有的,不是哪一家的,因為單一家庭沒有足夠的金錢、技能、精力空間來處理。”
今年53歲的牛健,2005年開始,在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從事陽臺綠化研究。隨著推廣綠化技術的深入,牛健逐漸發現,城市化的進程讓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鄉土生活,工作和生活壓力加大。環境污染、霧霾嚴重,幸福感在下降,很多城市居民非常向往回歸田園生活。

牛健老師介紹,這就是廢水廢渣處理設施。李瑞東/供圖
2009年,牛健進入公益圈,創辦社區生態技術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至今。此后,牛健一直在探索如何以城市居民自身為主體、改善城市生態。幾年來,他越來越感到,環境問題、生態問題其實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過程。大氣、水、土壤都處在一個完整的體系里,通過單獨解決其中某一個問題來獲得整體解決是不可能的,“比如,為了減少汽車的尾氣排放,去安一個尾氣凈化器,看上去問題解決了,可是又多生產了產品,造成了新的浪費和污染。”
那又該怎么辦呢?牛健的答案是:減物增效。在他的共享社區計劃里,希望展示一個美好社區生活的范本:高效利用技術因素,讓城市家庭低成本就地處理、利用多種垃圾和廢水,可以以城市農耕為基礎形成社區凝聚的紐帶、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可以通過“共享”形成更低碳可持續的生活。
按照牛健的計劃,計劃共分三步走:一期,建立可持續生活實驗室,一戶人的規模(1.0版本,已實現);二期,10戶人的規模,完成社會、生態、空間、生活方式和經濟運行模式的實驗與調整(正與合作方進行選址策劃中);三期,在二期基礎上,建成100戶的社區,完成以活力結社、農耕生態、交往空間、共享生活、社會企業為基礎的社區可復制模式。
他希望用5年的時間,在全球復制200個孵化型可持續生活訓練營,孵化5000個模式復制者,轉換可持續生活者10萬人,大家習得“協作共享”的生活方式,快速找到鄰居,聚起社區,合作建房,自治生活。而所謂的共享生活,就是在保持私人物權、私人收益、私密空間、私人資源的基礎上,共享空間,共享物品、共享食品、共享田園、共享技能、共享交通、共享時間、共享權力、共享收益、共享安全。“打個比方,相當于你花了60平方米的錢,享受300平方米的空間,居住、工作、教育等需求都在一個社區中實現。”牛健希望,未來的30年內,幫助全球主流人群,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和地球有限承載之間找到一套可持續生活方式。
面對自己的宏偉目標,牛健信心滿滿,他說:“我們這個是零成本。共享社區是擇鄰而居,大家有同樣的價值觀,這樣就會形成合力,有了合力才能有改變。只要你想讓地球健康起來,想有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就必然會團結起來,協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