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艷

摘 要:《機械制造基礎》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涉及的知識面廣,課程設計應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與生產實踐關系緊密,使學生為講解問題而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然而很多教學模式仍然是以灌輸知識為主,沒有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是教師的一味講述,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是發展的必然要求。現在我們根據學校的實訓條件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實踐。一種理論與實踐、分析與綜合、學習與發現之間互相交融的整合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任務驅動 指導書 變速 傳動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a)-0130-02
例如,在機床傳動系統這節內容的教學中,如果單純地采用老師講解,視頻播放,甚至到實訓場地打開主軸箱蓋講解,讓學生觀察,學生對內部的結構仍然認識不清,學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而現在老師首先下達任務指導書,學生對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以及掌握要點,再進行教學,通過實踐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下達任務指導書
學習目的: 讓學生掌握機床傳動機構組成,掌握變速的調節方法,能夠準確計算出機床的轉速。
2 教學組織
(1)組織學生到實訓現場,打開車床的主軸箱,現場示范,邊講課邊操作,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機床主軸箱內部的結構,能了解機器在真實條件下如何運轉,滑移齒輪如何操作,離合器如何工作,還可以了解齒輪、箱體的受力情況,讓學生直觀了解主軸的結構、齒輪與軸的配合關系、以及運動形式,理解傳動鏈的傳動形式。
(2)運用Flash動畫、視頻和虛擬仿真等多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畫出傳動系統圖,這是掌握計算機床轉速和進給速度的重要依據。在平面圖上清晰的表示各軸之間的傳動關系,但是這傳動系統圖只表示傳動關系,并不表示各零件的實際尺寸與位置。并通過傳動系統圖得出整個傳動路線全部列出來,就得出主運動傳動鏈的傳動路線表達式。從而正確計算出車床主軸的實際轉速。
(3)分組、有序進入實訓場地;
(4)現場安全防護知識;
3 學生學習提交任務結果單
(1)電機: 型號、功能、應用場合。
一般步進電機功率與滾珠絲桿的直徑大小是配套的,根據滾珠絲桿直徑確定步進電機。功率大概2.2或3千瓦。電機有有級調速和無機調速。是機床的動力源,通過皮帶輪、輪系帶動主軸旋轉。
(2)齒輪。①零件材料:速度較高的齒輪傳動應選擇齒面硬度較高和硬層較厚的材料。有沖擊性的應選擇韌性比較好的材料。低速的齒輪應選擇機械強度大,齒面硬度高的材料。②種類: 按齒廓曲線可分為漸開線齒輪、擺線齒輪、圓弧齒輪等。按外形可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等。③加工方法: 滾、插、剃,等范成加工方法,適于高精度、大批量加工;仿形銑齒加工,精度低、效率低。④傳動鏈:外聯系傳動鏈和內聯系傳動鏈。⑤傳動比計算: 傳動比是機構中兩轉動構件角速度的比值,也稱速比。
總傳動比ι=(Z2/Z1)×(Z4/Z3)×(Z6/Z5)……
=(n1/n2)×(n3/n4)×(n5/n6)……
(6)主軸轉速數:1×3×2×2= 12 級。(7)轉速計算:N=1440r/min×126/256×24/48×42/28×60/30=710 r/min。(8)實訓現場的安全知識:穿戴好實訓服進入實訓場地;由專任老師指導。
現場教學、多媒體教學、任務驅動等新的教學方法不僅改變教師的授課方式,主要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進來,形成師生互動,使學生在查閱大量資料和實際交流中學習知識,提高技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還可以拓展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掌握現代設計模式,這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結語
課程改革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與時俱進的任務,在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還需要教師的鉆研和不懈努力。通過實踐,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不但學習興趣提高、知識面也豐富、最主要的是學生把整個加工與使用有機的聯系起來了,對于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徐寧.機械制造工藝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第四版),2012.
[2] 王翠芳.淺談《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江西化工,2004(4):77-78.
[3] 左敦穩.現代加工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