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燕
摘 要: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一個重要人生課題,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家庭教育環境是影響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因素。家庭環境中家庭成員的組成、親子關系、父母婚姻狀況、文化氣氛、社會經濟地位、父母職業、教育程度、教育期望、子女性別及數目都會影響家庭中的子女。該文從家庭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從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氛圍這三個緯度,來分析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環境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a)-0224-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能否在大學期間進行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研究家庭環境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關系、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及正確引導大學生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幫助尤為重要。南京理工大學的吳永祥在碩士論文《高校貧困生家庭環境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中提出家庭硬環境主要指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父母職業、父母文化程度。家庭軟環境指父母婚姻狀況、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和家庭環境量表中的10個因子。(1)親密度;(2)情感表達;(3)矛盾性;(4)獨立性;(5)成功性;(6)知識性;(7)娛樂性;(8)道德宗教觀;(9)組織性;(10)控制性。
1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的調查分析
該研究者在南京市三所一類本科院校,共發放了300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問卷”,回收問卷280份,其中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83% ,80%的被調查者來自經濟與管理相關專業。該研究者根據調查問卷反映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問卷中幾個突出的調查結果,同時該研究者在所擔任輔導員的班級中,對近200名同學就有關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訪談和跟蹤觀察,并對調研結果進行驗證。
1.1 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中國社會是以“倫理本位”為特征的“鄉土社會”(費孝通[1],1998),社會關系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是大學生社會資本的主要來源,家庭經濟狀況,父母職業、教育背景以及他們的延伸因素,諸如關系網絡、學習條件、心理狀況、視野范圍、信息獲取渠道等均可能對大學生就讀的學校、在校學習和人際交往、就業單位選擇、畢業去向、就業收人、等情況有著顯著影響。
(1)在生涯定向和目標規劃上,該研究者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父親文化程度與大學生畢業去向規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437,p<0.05)并且父親教育程度越高,大學生繼續深造的醫意愿就會增加。家庭月收入與大學生期望月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994,P<0.1)。家庭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家庭組和其他月薪低于7000元家庭組存在較明顯差異。而在畢業去向上,68%的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選擇求職,只有14%選擇考研。北京大學的李鋒亮等[2]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擔任學生干部的可能性都有正向促進作用,其中母親的作用更為明顯。
(2)在自我認識和職業選擇上,社會階層高,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家庭能夠在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決策上給與孩子更多的引導和參考,這些家庭的孩子對自我認識和職業認識也更清晰和更有自信,社交能力較強。而大部分家庭經濟地位低、父母文化程度低、缺乏社會資源的家庭,孩子對自我認知較模糊,對自身的工作以及將來的職業規劃和定位感到迷惘。該研究者在對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時,66%的人認為導致自己就業不理想的因素是沒有社會關系,而對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學生調查時發現只有22%的人認為導致自己就業不理想想的因素為沒有社會關系。據問卷數據80%的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未參加過聲樂、書畫、競賽等方面的特長培訓。陳云3]在《貧困生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差異》研究中研究顯示:非貧困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優于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類型各維度上,貧困大學生在主動性和開放性得分上明顯低于非貧困大學生。[
1.2 家庭教養方式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家長尤其是父母在與子女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子女的情感表達的一種組合方式、并且是相對穩定的,她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因素。[4]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德的研究, 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以下三種:
(1)權威型,也稱民主型。這類教養方式下的父母會表現出對子女成長的關注和愛,會耐心地傾聽子女的觀點,并鼓勵子女參與家庭決策。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在社會能力和認知能力上都比較出色,有較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
(2)專制型。這類教養方式下,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有較高的要求和標準,并強調子女順從,崇尚權威和傳統等等,這類家庭的孩子會表現出較多的焦慮、退縮及反抗等負面情緒和行為,職業生涯規劃模糊。
(3)寬容型,也稱溺愛型。這類教養方式下的父母或者溺愛子女,或者忽視子女,溺愛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對他們百依百順,但卻忘記了子女社會化的任務,導致孩子在今后的職業決策中缺乏信心和責任感,遇到挫折缺乏心里準備和應付方法。
1.3 家庭氛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中的成員主觀感受到的家庭親子關系、家庭凝聚力、人際氛圍關系等,家庭氛圍從不同的角度影響家庭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總的來說,和諧型的家庭氣氛最有利于人格的發展,而沖突型和離散型則不利于人格的發展。[5]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精神支持。黃兵基[6]指出親密程度低、組織秩序差而沖突多的家庭中的兒童更容易焦慮,相反家庭親密度較高的家庭,不僅能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為孩子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還能給予他們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既能使孩子樂觀、合群和自信,又使其感受到較小的壓力。家庭暴力和對孩子的忽視,會對其認知、語言、社交、情緒等的發展都帶來非常有害的影響,并使容易使孩子出現一系列行為問題、精神失調和病態人格。[7]凌四寶和舒曼等[8]研究發現父母婚姻不和諧甚至破裂的家庭,由于父母要花很多時間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焦慮、煩躁以及其他經濟方面的壓力使他們很難顧及到孩子。子女因為受到忽視、又時常在受到驚嚇和充滿憂慮中度日而變得神經質,這種不安全感使得他們長大以后變得感情脆弱,做事畏首畏尾,容易易形成自卑心理。
2 指導對策
雖然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學校、老師、同學、社會價值觀導向等其他外在環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影響,為此,該研究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出了解決的對策。
(1)高校輔導員和就業指導相關老師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時,先要妥善評估個體家庭因素,并且協助學生厘清對家庭環境的感受和想法。讓個體了解家庭環境在自身的生涯決策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進而引導大學生在自我、家庭與未來間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2)發揮學生社團黨團組織在對大學生人格、心理、人際關系的正面導向和重塑作用。幼年及親少年時期不同的家庭環境綜合作用于大學生的成長歷程,但是人的自我認識和對世界的的認識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自我意識主要來源是他人的系統評價,以及與人交往中的比較,遠離家庭成員影響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融入校園里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群體來完善和修復自我意識。而高校中的學生社團、黨團組織不僅為大學生提供角色學習的機會,更可以促使大學生的渴望交往、尋求友誼、發展感情、自我尊重、自我體現、學會寬容等心理特質的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比較穩定和良好的心理態勢[9],從而開展有效的職業規劃。
3 發揮社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就業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社會和高校應將就業觀教育擺在學生就業工作的首位,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號召大學生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對一些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低的大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國家和社會給與他們的不僅僅在于物質上的資助,更應該是精神上的扶持。學校方面應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和疏導,指定相對應的輔導計劃重點解決 “四困問題”(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心理困難、就業困難)。政府和高校方面應加強宏觀引導與政策支持,為大學生評優評獎、學生干部的選拔以及就業創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招聘考核環節中堅持公開錄用、嚴守錄用規定、防止暗箱操作、杜絕不正之風。
參考文獻
[1] 尉建文.父母的社會地位語社會資本—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J].青年研究,2009(2):11-17.
[2] 李鋒亮、侯龍龍,文矛東.父母教育背景對于子女在高效中學習與社會活動的影響[J].社會,2006(1):112-129.
[3] 成云.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差異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0(6):159-162
[4] 徐燕.淺談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氛圍對親少年成長的影響[J].管理與觀察,2009(18):224-226.
[5] 吳蕓杉、林燕、張進輔.家庭氣氛對心理健康和學業成就水平的影響及其營造[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31-133.
[6] 黃兵基.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初中生人際信任關系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9(22):100-102.
[7] 鄭信軍、岑國楨.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6,29(3):747-751.
[8] 凌四寶、 舒曼.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查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3(3):91-94.
[9] 蘇永恒.從角色理論探析學生社團在大學生心理調適中的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6(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