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霍文杰 任宏偉
摘 要:歷史的前進促進社會產物的變遷,城鎮化的發展也同樣不斷促進社區進行改變,傳統社區由于其局限性需要進行不斷改善,生態社區作為社區未來發展的目標逐漸成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社區與生態社區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當前對其關系的沒有明確的界定,造成很多不合理的發展誤區。該文通過辯證看待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之間關系,確立其并存、繼承和發展的科學關系,對于未來促進傳統社區與生態社區的銜接和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社區 生態社區 關系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a)-0196-02
Relations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Traditional Community
Li Yang,Huo Wenjie,Ren Hongwei
(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 shan City,Hebei Province,06309 China;2.Hebei Earthg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Tang shan City,He bei Province,063009,China)
Abstract:With improve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 of social production,changes take place in community.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because of its downsides,instead,ecological community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im becomes the main part of the society.Dialectical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traditional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nking traditional community with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keywords:Traditional community;Ecological community;Relationship
生態社區是當前人居環境改善研究的重點目標,社會生態學與居住區域和居民生活方式相結合將使得社區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得到深化和改變。在對生態社區重視的同時,也需要對傳統社區進行詳細的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生態社區作為新生產物與傳統社區的舊產物之間應當協調好更替關系,新與舊所共有的是文化內容和傳統精神,而不是僅僅是共有一種形式。今日之“新事物”早晚也會成為歷史,“新事物”好壞的評判標準,決定了是延續歷史文脈或使歷史記憶間斷且永遠不能彌合[1]。而生態社區生態內涵的包容性恰恰決定了其對過去的尊重和延續,對未來不斷調整、適應和改變,生態社區是一種自然、和諧、健康、舒適、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模式。
1 生態社區發展誤區
作為一個新的概念,生態社區被人們賦予無數的內涵,由于對于生態社區的概念界定不一,理解深度不同,使得城鎮生態社區的規劃出現很多問題。
(1)認為生態社區是全新的社區,進行對傳統社區的大規模拆除,按照所謂的“整齊劃一、環境優美”的社區環境來進行建設。
(2)認為生態社區的生態體現就是綠化率和綠色節能技術,產生了大量的社區片面強調綠化率,用節能技術簡單堆砌而成。
(3)認為生態社區需要單獨來維持其生態性,形成大尺度圍合的社區區域,與城鎮聯系較少,缺乏融入性。
生態社區發展的誤區產生了很嚴重的后果,傳統社區的大規模拆除使得城鎮失去原有的活力,使得社區建筑和文化傳播受到影響甚至中斷,而新社區按照統一的標準來建設,千篇一律,沒有自身的特色。綠化技術的簡單堆砌應用,使得人們認為自己生活在所謂的生態社區中,但是并沒有獲得切實的生態生活的享受,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大尺度封閉的社區建設,破壞了城鎮的連續性,導致城鎮公共設施與社區設施不能實現互動,給居民造成極大的不便。
2 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的關系
生態社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是絕不是一個全新的產物,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之間是關聯與并存,傳承與發展的關系。這里對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的辨析。
2.1 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并存
傳統社區往往存在服務配套設施欠缺、技術手段落后、服務半徑有限的問題。當前對待城鎮舊區的改造大多采取大規模的“推光式”改造方式,使大片單一功能的高檔住區以“新村式”的面貌搬到了城內[2]。但是城鎮的活力需要各色各樣、年代不同、風格不同的建筑,傳統社區有其積極的存在價值。因此,生態社區的生態性不是簡單體現在拆除進行全新的生態建設,也體現在對于傳統社區的進行有針對性的適合的改造和改建,將其核心的不易改動的部分保持下去,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生態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改善社區生存品質。將傳統社區進行適度的生態改造,也可以稱之為生態社區。生態社區的多樣性體現在評判標準的多樣性,在這些改造的社區中實現傳統社區的影子與生態社區并存。
2.2 生態社區對傳統社區文化繼承
傳統社區的社區文化隨著時代的改變發生了變化,生態社區增加了很多例如網絡虛擬文化等新時代的社區文化。但是傳統社區文化中的精髓是我國居民內心深處所需要的,相較于現在大規模社區中零零散散居民進出,淡薄的鄰里關系,人們越發懷念當初鄰里互相幫忙,扎堆下棋打牌,老人小孩隨意奔跑嬉鬧的場景。因此,生態社區不是完全構造全新的社區文化,而是在繼承傳統社區文化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此基礎上加入時代的元素,創造屬于國人自己的生態社區文化。
2.3 生態社區是傳統社區功能發展
傳統社區主要是解決最初的居住的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僅僅滿足居住需求,對傳統社區中的生活設施和居住條件有更高的要求。而生態社區側重體現高品質的居住品質。生態社區除了滿足人們基本的居住需求以外,還注重社區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社區內環境與外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得居民獲得更加舒適的居住體驗,獲得生存品質的提高。但是,這些需要以傳統社區創造的可居性為前提,居住是社區的核心功能。因此,生態社區是對傳統社區居住為核心的提升和擴展。
3 總結與發展
城鎮自古至今延續下來、蓬勃發展,與自然界的森林一樣。社區作為城鎮中的植物,要想繁榮茂盛,需要從根傳承到枝葉。傳統社區解決的可居問題,以及潛移默化長久形成鄰里關系、社區文化、生活方式等就是社區存在的根本,而新時代要形成枝葉繁茂的生態社區,不應當將根去除,而是應當繼承精髓而發展其廣度和深度。同時,獨木不成林,要想取得長足發展,生態社區應當融入在城鎮這個廣袤的森林中去。
參考文獻
[1] 傅璟.中國傳統民居環境生態特征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6.
[2] 鐘力.混合使用型住區的規劃設計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黃衫.城市生態社區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 趙清.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兩型社區建設研究[J].生態經濟.2013(0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