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燕+于茜+姜慧琳

[摘 要] 中國制造業起步較晚,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中國的職業教育是伴隨著共和國工業化進程發展起來的,且發展不均衡。目前存在的專業界限過于明顯、重顯性技能輕隱性技能、辦學形態相對封閉等問題,不利于復合人才的培養,難以適應生產方式的變革。為了適應中國制造2025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就是要適時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采用“互聯網+職業教育”服務平臺,適應“機器換人”培養復合人才,打破專業界限、啟動“專業+”模式,及時調整服務面向,為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技術技能支撐。
[關鍵詞] 中國制造2025;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B
被譽為工業4.0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世界各工業強國都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規劃。美國的工業4.0是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工業互聯網;英國的工業4.0為制造2050規劃;日本的工業4.0是智能化機器人計劃;德國的工業4.0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加互聯網;中國的工業4.0是中國制造2025以互聯網加制造業的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用35年的時間,由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大體上分為三步走:到2025年,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到2035年,制造業整體上達到世界強國陣營中的中等水平;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國百年華誕,其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
有人說工業4.0是最后一次工業革命,誰占領了工業4.0的發展制高點,誰將獲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導權。筆者就中國制造2025時代中職教育如何發展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做以淺述。
一、中國中職教育的發展歷程
中職教育的發展是伴隨著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而發展的。自1897年德國形成了歷史悠久的職業教育體系以來,世界各工業強國職業教育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促進了工業科技的進步,創造了歷次工業革命輝煌。中國的職業教育同樣是伴隨著共和國工業化進程發展起來的。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其間,在不同行業的援建項目有763個;科研中心97個;實驗基地11個,在制造行業中蘇東國家援建項目就有206個,并每個項目中的職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子項。各受援項目必備技工院校一所,似乎在當時成為定式,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制造業人才,這些人才撐起了共和國制造業的脊梁。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由于“大躍進”產生的負面影響,國民經濟陷入了“小冰河”時期,工農業退步和調整,職業教育也進入了休整時期。
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經濟經過調整再現生機。國家在西南西北兩地投入2052.68億元人民幣,新建了制造企業1100個,投入知識分子、優秀技工、農民和解放軍官兵400萬人。同時,新建企業必備技工院校或半工半讀高中一所,各工業重鎮興建半工半讀高中,其比例是普通高中的1/2。僅哈爾濱半工半讀學校就有10所,這樣,中國的職業教育涵蓋高職教育、中職教育(中專、技校、半工半讀學校)門類齊全的職教體系基本形成,促進了當時國民經濟的發展。
1966年至1976年這十年期間,中國剛剛形成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口號下破碎了。由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末期至70年代初期人口高峰居高不下,形成適齡青少年就學高鋒,無奈之下,把半工半讀中學改成普通高中;把廠辦技工院校改為子弟中學。中等教育形成一“普”獨大的局面,嚴重地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拉大了中國職業教育與先進工業國職業教育的距離。
改革開放后,中等教育結構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中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全國建立和恢復了14206所中職院校;其中中專學校3789所;職業高中5652所;技工院校2882所;成人中專1883所。整合了職業教育集團927個。其中為制造業提供人才的職業教育集團約占職業教育集團總數40%。這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撐。
近十年來,中國的職業教育雖然有了“量”的發展,卻沒有出現“質”的飛躍,處于尷尬的“雞脅”狀態。不論選擇高職還是中職教育的年青人,往往是普教獨木橋上被擠下來的,當作無奈選擇進入職業院校;另外,從政府的職業資格認證,到企業方的就業接收,還有社會對藍領工人的認可程度等等,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評價都是不理想的。
二、中國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職業教育本身是一個不斷由市場信號去引導變化的領域,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必然不是幾年的類似大學或高中教育可以完成的。人們希望有一種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這個平臺獲得必要的技能進入勞動力市場,但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誰能預測哪個專業是“萬歲”專業?所以職業教育就是要適時創新,并提供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技術技能支撐。
中國制造業起步較晚,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且發展不均衡或者叫參差不齊。當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的喜悅中;當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當第三次工業革命出現,中國正處在十年文革“斗、批、改”的運動洪流里。所以一、二、三次工業革命中國都沒趕上,只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今天,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代,迎頭趕上,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現階段中國處于工業2.0時代的占70%,處于工業3.0時代的占30%。因此,中國工業處在2.0階段的要補課;處在3.0階段的要追趕,處在4.0階段的要面對。為了縮短中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的距離,應推動制造業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大型機械裝備十大領域進行突破性的發展。
“中國制造2025”時代,工業生產將呈現前所未有的特征,實現工業生產的靈活性、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重新定義技術、生產和人的關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個企業的單獨行為,而是朝著縱向集成邁進,使生產過程的上中下游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將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數字化集成。人的作用不僅是技術與產品之間的中介,而更多地成為價格節點,將重新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endprint
“中國制造2025”時代,新材料和3D打印技術的應用,將帶來制造業的新技術變革。實現由減材制造到增材制造的飛躍,可以說是制造業的一場具有顛覆性的革命。以往制造業生產過程大多采用冷加工和熱處理的工藝屬減材制造;而3D打印機則省略了這些傳統工藝流程,直接一次成型縮短了生產流程和時間,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人將從生產線上解放出來,不再是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員工將不再是簡單的操作工,而是產品的設計者和智能生產系統的管理者。
“中國制造2025”時代,生產活動過程的動態性、小批量、個性化成為主流,跨學科能力成為工業“4.0”時代的人才特征,使一線的生產者同樣需要這樣的復合知識結構,未來的35年內,十大領域,都將需要大批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這與傳統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是,這些人才需有精湛的技藝技能,更應該有具備對智能網絡系統高度運用的能力。
三、中等職業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創新
為了適應中國制造2025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必須打破傳統的辦學模式。以往中等職業教育顯現與當今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專業界限過于明顯,不利于復合人才的培養。專業化程度較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和專業方向數以萬計,培養專業人才的思路相對傳統,原因就是工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和崗位分工造成的。二是重顯性技能輕隱性技能,難以適應生產方式的變革。重視可量化、可目測的顯性技能,輕視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隱性技能,顯現出這些人才能力單一,后勁不足;三是相對封閉的辦學形態,難以提供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的人才。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如何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1.采用“互聯網+職業教育”服務平臺,通過“三通兩平臺”載體,構建“市、縣、校、班、人”五級架構,打造以“課堂、移動、家庭”三位一體模式;形成“電腦、手機、平板、電視”四個終端。開放共享的職業教育精品資源、精品視頻及專業教學資源庫。
2.適應“機器換人”培養復合人才,打破專業界限、啟動“專業+”模式。把一些帶有技術、技能教育特色的“工場”引入校園,培養文化、智能、技術融為一體的專業性“工匠”人才。同時所培養的技能人才應具備的十個方面的素質:意義構建;社會智力;新思維與適應性思維;計算思維;跨文化競爭力;新媒體的讀寫能力;跨學科能力;設計理念書;認知負荷管理;虛擬協作能力。
在人才培養的形式上用三維模式表述。縱向:研究型工程師、工程師和中級人才排列;橫向:機械電子、通訊、控制多學科集成;個性向:個性化人才的層級分布。
3.及時調整服務面向。每次工業革命必然帶來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建立與中國工業化水平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梯隊,依次升級,如適合于工業2.0的縣級梯隊;適合于工業3.0的市級梯隊;適合于工業4.0的省級梯隊。既有分工又有責任,創造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