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林
考察全國各地近年來中考“一類文”的評分標準,我認為在一些指標上存在人為拔高的現象。具體表現是:脫離了初中畢業生的寫作實際,超越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
比如 “內容新穎”、“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結構嚴謹”、“語言流暢”(或“語言生動”“有文采”)、“書寫美觀”等指標就曾多次出現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一類文”的評分標準中。
為什么說這些要求是“拔高”的呢?因為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下同)的“課程目標與內容”及“評價建議”中都沒有這樣的表述。
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針對不同文體的寫作,要求7~9年級學生“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地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在文體個性要求之外,還提出了一些共性的要求,如“真情實感”“表達有創意”“獨立寫作”“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文從字順”等。
在第四學段“寫作”的“評價建議”中,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做了如下規定:
內容上:表現為“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占有材料的豐富性、真實性”,“表達真情實感”。
形式上:表現為“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有創意的表達”;“漢字書寫”做到“正確、端正、整潔、流利”。
此外,還要通過對內容和形式的綜合評價,考查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
通過比較,我不難看出前邊列舉的“一類文”評分標準中的要求確實超越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自然也就脫離了依據課標而實施的寫作教學的實際。
具體分析如下:
“內容具體充實”是課標的要求。“具體”就是不抽象、不籠統,要言之有物,有情節和必要的細節。“充實”就是不單薄,能夠滿足達成寫作目的的需要。這個要求對初中畢業生來說是合適的,是多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做到的。而評分標準中出現過“內容新穎”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即使“具體充實”,但不 “新穎”也不能進入一類文。“新穎”是相對的概念,可能在甲生眼里是新穎的材料,到乙生那里就是過時的材料了;可能在考生那里是新穎的材料,在閱卷老師眼中就是陳舊的了。學生在考場這個特殊情境下,能夠做到“內容具體充實”就實屬不易,再追求“新穎”,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難度就有些高了。評分標準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因為少數優秀學生能夠做到“內容新穎”就將其作為“一類文”的評價指標,這對多數學生并不公平。
“意圖明確”“觀點明確”是課標的要求。 “明確”的標準就是不含糊,人家讀過記的人敘的事講的理,就能明白作者要通過記人敘事和說理所要表達的意思。對初中學生來說,這就足夠了。評分標準中的“立意深刻”則是比“明確”難度更高的要求,這一點別說是對初中畢業生,就是對高中畢業生也是一道高門檻。我以為,“明確”,恰到好處,如果出現了“明確”基礎上的“深刻”,盡可以在一類文的區間靠上給分就是了,何必把一個“立意深刻”放到那里,將已經做到“明確”而尚欠“深刻”的作文排斥在外呢?
與“立意深刻”同樣問題的還有“中心突出”。這也超過了課標的要求,從初中畢業生的實際來說,做到“中心明確”已是值得欣慰,應該獲得一類文的基準分數,如有“中心突出”者,可在一類文中靠上給分,這對大家都公平。否則,將“中心明確”降為二類文的標準,就讓很多考生的作文委屈了。
在文章的“結構”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個要求符合初中畢業生的寫作水平,是具體明確的務實要求。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孰詳孰略,都根據寫作目的做到合理安排,條理清楚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已經是初中語文教師帶領著弟子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標了。像有些地區提“結構完整”和“結構合理”都符合課標精神,而有的“一類文”評分標準卻提出了“結構嚴謹”的要求。何為“嚴謹”?嚴密,完善,甚至完美。這樣的要求也許放到高考一類作文評分標準里比較適合,但我更認為用來要求專業寫作者尤為恰當。
在語言上,“課標”要求 “文從字順”,就是行文用字,妥帖通順。“一類文”標準中則出現了“語言流暢”“語言生動”“有文采”等規定。“語言流暢”應該是行文如順暢的流水,毫無阻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如果評分時真就用這樣的標準去衡量初中畢業學生的作文,不知合格者有幾,豈不是太苛刻了嗎?至于“語言生動”“語言有文采”,就更明顯地超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眼人比較可知,不再贅述。
在書寫上,“課標”要求是“正確、端正、整潔、流利”(尤其強調前三項的基礎地位)。這四個方面,已經從實用角度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做到這樣,文字書寫的形勢就相當喜人了。“一類文”評分標準中出現了“書寫美觀”的要求。“美觀”即好看、漂亮之意。如果我們要求到什么程度學生就能做到什么程度,“美觀”自然更好。而事實上能全面做到“正確、端正、整潔、流利”者尚不多見,怎么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來苛求學生呢?我看寫字的問題,還得從最基礎的方面要求為好。
上邊提到的中考“一類文”評分標準中的超標現象,并不是集中出現在某個地區或某個年份,也不是集中出現在一份評分標準里面,而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的評分標準里邊不同程度地出現過。我從2007年始就為天津教育雜志社的《中考成敗作文》撰稿,每年都有機會接觸到全國各地上百份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從中發現了這個問題。也許某份評分標準里只有一項指標拔高,但受到影響的學生則可能成千上萬,所以說這不是一個小的事情,應該引起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
中考作文“一類文”評分標準拔高的危害:首先是造成評價的失真,導致滿分作文的難求和一類文的稀缺,導致二類作文比重過大,多數考生作文分數趨同,中考作文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選拔功能,考不考都無所謂了。危害之二是助長了寫作教學中忽視基礎訓練的浮躁風氣,催生了脫離生活、生編硬造、改頭換面、夙構套接、曲意逢迎等弄虛作假行為的發生。更嚴重的是,讓很多學生對沖擊“一類文”失去了信心,感覺再努力也拿不到高分,只要寫夠字數基本上也不會低于三類文,于是,平時就不情愿花應有的時間去提升寫作能力了。
課標是教的依據、學的依據、編教材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的依據,而中考就是評價方式之一。鑒于此,中考“一類文”評分標準真的需要在尊重“課標”、尊重學生實際寫作水平的基礎上,本著有利于考場作文的公正評價和對寫作教學發揮健康導向作用的原則做一番細心的字斟句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