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詩是文學史上發端最早、最優美的文學體裁,一切文學都在追求詩的境界。一如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黃亞洲所言,短短的幾行,幾十個字,“如果放在散文里,可能就像流水一樣消逝了。但詩歌不同,它是閃閃發光的。”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之所以歷經千百年的風雨仍熠熠生輝,屈原、李白、杜甫、韓愈等之所以震爍古今中外,就是因為把真實的情緒蘊藏在短短的文字中,可以是對生活的熱愛,也可以是失望、等待,還有那深邃的意境。
“不學詩,無以言。”一如孔子所言的,我國一直有“詩教”之說。詩教“不僅適合兒童的天性”,還是保護、開啟與培育兒童的自由想象力等“生命中最偉大的事件”(錢理群)。著名詩人北島認為:“詩歌教育應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閱讀的源頭獲得啟迪,可謂‘正本清源。”在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先生選編、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給孩子的古詩詞》中,我們和孩子能讀到《詩經·秦風·蒹葭》《渡漢江》《賦新月》《塞下曲》《霜天曉角》《長相思》等218首經典詩詞。而之所以選編陶淵明、王勃、宋之問、賀知章、李白、杜甫等詩詞大家的作品,就是因為“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詩詞好比是一點火花,能去點燃思維的火藥。“一個自幼受過詩詞熏陶的人,長大肯定是個有是非觀,有真性情的好人。”一如詩人圣野所言,古詩詞以她的短小活潑、瑯瑯上口,自然地和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相契合。古詩詞讓我們的心靈世界充實,讓我們的情感生活豐富,讓我們的想象天地廣闊。想象,是詩詞的特點!詩詞中有著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想象,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所謂伊人、在水之涘”的想象,還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想象,“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讓人驚嘆!葉嘉瑩先生還說過:“好的詩句也要有氣象,所謂氣象,就是一種精神……”杜甫在《春望》中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寫的是國家的興衰強弱從而給你以無限感嘆。念誦“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這可以品味經年亂世離難之后的憂傷。“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辛棄疾《鷓鴣天》)。指出萬事萬物皆有生命軌跡,我們若能被大自然所感動,人世間還有什么不能感動的呢?
讓孩子從小吟誦古詩詞,是葉嘉瑩先生一生所致力的事業。她認為,中國古典文化很奇妙的一點,就是要從小時候抓起。即便是在加拿大,葉嘉瑩先生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解杜甫的詩:“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她拿出杜甫的畫像,還找了一張中國地圖。告訴孩子:“杜甫出生在河南,可是唐朝發生戰亂,他就跑到四川去了。”而后在地圖上從河南畫到四川。“四川的風景很美麗,杜甫到了四川之后,有一天,他外出散步,看見春天的風景美麗,所以他就寫了這首詩。”她每講一句就畫幅圖畫,逐字講完后,就教孩子背誦,教他們吟唱。葉嘉瑩先生覺得,培養孩子的詩詞興趣,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很沉重的學業負擔:“如果我們從幼兒園的大班孩子開始,他們認識一點字,只要口齒伶俐,能夠背誦,就可以給他們設立古詩科目……”
讀詩的孩子睿智,聰慧的孩子讀詩。盡管幼讀古詩詞,未必解其意,但是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體會到漢語的節奏美和韻律美,這是童子功。待到一定的積累,或徹底吸收了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詩詞中蘊藏的情感自然會浮出水面。“在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那種天才的自由想象力以一種成人無法控制的自由方式發生和發展著”,而詩正是與自由想象力有著最為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說,詩詞的創造是“植根于這種原初的天才的想象力和本質性的兒童精神生活中”(李詠吟《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的。葉嘉瑩先生說過,好的詩句有境界。所謂境界,就是能夠引起人感動和感發的這樣一個作品中的世界。品讀古詩詞,不僅使我們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格調之美,結合古詩詞中人物的生平和當時的歷史,更能領略到古詩詞的優雅與雋美,以及詩人、詞人的心境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