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在校學生的一組“農田耕作”照片曾在網絡中引起熱議。在夜幕下,一群人打著手電在栽種作物,有人用手扶式拖拉機耕種,有人拎起水桶向農田內澆水。該校李老師介紹說,這是錦城學院開設的勞動教育課,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農場勞動。(10月15日《北京青年報》)
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及勞動教育等也不可或缺。在勞動教育被不斷弱化的教育環境中,學校能夠重拾勞動教育,并實打實地讓學生在“做中學”,此舉自然值得贊揚。然而,并非所有在此方面著力的行為都能夠贏得掌聲。如果不合時宜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反倒會適得其反。
前不久,成都市二十中開展的“停課三天,打掃校園”的舉措引發熱議。據悉,該校已將此舉堅持了20年,停課三天打掃校園也早已成為一項“慣例”。雖然有家長擔心此舉會耽擱孩子學習,但外界多數都對該校此舉持贊揚態度。如今,川大錦城學院開展了“種田課”,并將該課作為1萬多名學生的必修課,這也是在踐行勞動教育。但相較于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作為一所高等院校,川大錦城學院的勞動教育似乎被賦予了更多含義,也引起了更廣泛的爭議。原因就在于,這里一個是中學階段,一個是大學階段,而是否有必要讓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生都進行勞動教育呢?
教育的尷尬也正暴露于此。筆者剛上大學那會兒,學院多次強調要對老師有禮貌,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及作息習慣,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能玩手機,空余時間要合理利用以防虛度光陰。這些中小學階段一直聽的文明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到了大學階段依然在重復,而大學階段本該教給學生的人生規劃及職業規劃等卻受到了忽視。高校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卻當作特色來抓,這種顛鸞倒鳳的做法正是教育失序的表現。小學、中學、大學,責任不清、目標不明,全都在揪著學生成長中的某一點發力,但卻忽視了該階段其本應有的教育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對各方面興趣的大好時機。然而,如今的小學也開始跟風應試,忽略了除學生成績以外的很多教育,而本應從小就進行的勞動教育卻變成了空話。高中階段的勞動教育尚算為時未晚,但大學階段還把勞動教育當成學校特色來抓,并且是將其覆蓋到每位學生身上,這就有些詆毀高等教育的價值了。在筆者看來,讓一群已經成年的大學生種田耕地,并不見得有多么美好,反倒是有點兒不務正業。
大學開設的“種田課”雖讓人眼前一亮,但不得不說,如果類似舉措多了,大學本身的教育功能又如何實現?摒棄高校自身的目標不去實現,反倒揪住本應由中小學完成的教育目標不放,這種教育的無序顯然不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