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武
《國文趣味》這本書是民國時期的中學教師姜建邦先生所著。整本書閱讀后,我基本熟悉了民國時期語文教學的一些情形,也讓我明白了姜先生為何會成為頗受歡迎的語文教師。
這本書應該算是一本補充教材,有點兒像現在校本課程的一部分。姜先生從學生發展的高度,對語文教學所涉及的漢字、文體、文人、文章、作文等五方面的知識和內容作了系統且饒有趣味的解讀。編排的時候,既考慮了學生們學習的心理特點,又力求使語文教學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
閱讀著《國文趣味》,我不禁感嘆姜先生的才學之廣博、精神之可敬以及治學態度之嚴謹。透過字里行間,我仿佛看到了姜先生在教室里自由揮灑、情緒飽滿、自信自如,各種語文知識、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等順手拈來,再加上娓娓動聽、抑揚頓挫的聲音,下面的學生無不伸頸正視,傾心傾聽,生怕錯過姜先生的只言片語。此時的姜先生更像一位音樂大師,他用豐富的教學知識、華美的文采和風趣的語言吸引著臺下的學生。在晚上,我仿佛看到姜先生在昏黃的燈光下,整理著白天的教案,查缺補漏;又伏在案頭構思和撰寫來日的教學內容;爾后,又繼續讀著他心愛的藏書。在假日休息休閑之余,又仿佛看到姜先生或在書攤和書店,仔細地尋找著心儀的書籍,或在與同事朋友密切地交談交流著……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民國時期的先生們為促進語文教育所做的努力。本書除了文筆清麗有趣之外,很多確切的數字、大量的詩詞、獨特的見地、妙趣環生的引證等,姜先生無不力求精準,力求有效有據,即使是我們認為的一些邊角碎料,姜先生也沒有一處敷衍。比如,姜先生曾分析了一本小字典,該字典共有4292個字,所得基本字形共277個,其中最有用的是“口”字;在4292個字中,有765個字有“口”字形。其次是“日”字,占250個;“木”字占224字。這樣嚴謹、努力治學的例子在書中不勝枚舉。我想,姜先生一定是位愛崗敬業、有信仰的教師,不若此,是無以做到付出如此心血和時間去從事教學工作的。姜先生的信仰之光,照亮了他的心靈,也照亮了當下教師們的心靈。
當時的問題也是現在的問題,當時先生的牢騷恐怕也是現在教師的牢騷。時下,包括語文教師在內的名師教育教學專著不少,但我總覺得與姜先生的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姜先生的文章是教學上的補充教材,是為上課準備的,是為學生而服務的,是成就成全學生的,所以才會出現“搶先生”的現象。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教學專著,似乎更多的是站在教師角度,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反思,更強調的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即使里面出現了學生的身影,似乎也只是點綴或浮夸而不知詳情。再回想這幾年,社會對教育的批判之聲不絕于耳,甚至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有時,我想是不是因為沒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導致出現“教師成名,學生不成材”的局面,從而導致當下教育一直處于教育著作豐富、教育質量欠佳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