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興 劉光宏(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
在體育院校體操教學中貫徹內隱學習理論的實驗研究
□唐佳興劉光宏(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現狀,體操課具有項目多,實踐操作性強等特點,在教學中為了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有必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構建新的教學理念,促進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更新,本文以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10級2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對體操普修課中貫徹內隱學習理論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中,應用內隱學習理論優于常規教學方法;能夠提高體操普修課學生的專項智能;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
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內隱學習理念實驗研究
內隱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瑞伯1965年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內隱學習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無意識地獲得刺激環境復雜規則的過程。人們能夠按照本質不同的兩種學習模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一種是傳統的,另一種就是內隱學習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來完成的活動都屬于外顯學習,而在內隱學習過程中,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內隱學習不需要意識努力自動地發生,所獲得的知識即使不能用言語表達也能有效地應用于類似的情境之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內隱學習效應。在教學中為了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有必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構建新的教學理念,促進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更新,以適應教學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本文以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10級2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對體操普修課中貫徹內隱學習理論進行實驗研究。通過實驗研究能夠總結出更加適合新課標、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科學易行的現代體操教學方法,為進一步提高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1.1、研究對象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10級兩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授課班級在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學習過64學時體操課。實驗班30人,對照班29人,共計59人。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搜集、整理國內外相關論文30余篇,同時閱讀了《內隱學習的再解讀》、《現代體操教學的理論與方法》等8部相關理論專著。對體操教學理論及方法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
(2)專家訪談法。
在論文選題和撰寫過程中,對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體操教研室教師及教育學方面的專家進行訪談,主要內容有體操課程現狀、教學方法、內隱學習理論發展趨勢及內隱學習理念在體操教學中的可行性等問題進行咨詢,同時在專家親自指導下制定具體實驗方案。
(3)教學實驗法。
以體育教育專業2010級4班29人為對照班,采用傳統授課方式進行教學;以2班30人為實驗班,教學中貫徹內隱學習理念,并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多媒體圖示、回憶想象、自我暗示等教學方法,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主體地位及綜合能力培養,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①實驗設計
第一,實驗時間與地點:教學實驗于2011年3月至8月在沈陽體育學院體操館內進行教學實驗。
第二,實驗內容與操作程序:實驗以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普修課教學大綱的基本技術教學部分為教學實驗內容。如圖1所示:對照班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即外顯學習的方法進行授課。

圖1 常規教學程序圖
實驗班采用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授課(如圖2所示)。具體操作程序為:體操技術課教學中除了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外,重點采用多媒體靜、動態圖示引導法、表象練習法、念動練習法、暗示法進行教學。教師宣布教學內容后,組織學生觀看多媒體教學課件,課件內容配以靜態圖示加動態連貫圖示的技術要領講解、連貫技術的慢鏡頭回放等,然后給學生1-2分鐘時間回憶、想象所看到的圖示或錄像,在大腦中感知技術動作要領,要求課堂環境保持安靜,接著教師講解、示范,同學練習,方法同對照班,然后結合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普遍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做指導,力求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得到教師的肯定答案后接著組織學生進行念動練習,最好把難記的技術動作編成簡單、易懂的技術口訣(如手倒立動作口訣:蹬、擺、并、頂),同時想象技術動作。教師在教學中及時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動作,避免形成錯誤動作定型,增加其主觀幸福感,讓其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圖2 實驗班常規教學與內隱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②實驗步驟
第一,實驗前,對兩個班學生身體素質、基本技術、專項智能水平進行測試,對測試數據進行T檢驗。
學生專項素質成績差異性檢驗:測試項目包括:引體向上、雙杠臂屈伸、靠墻倒立、肋木舉腿,由兩名任課教師進行測試。
學生基本技術水平成績差異性檢驗,測試內容:以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普修課教學大綱的基本技術教學部分為測試內容。評定方法:技術評定考試實行教考分離,由三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組成的考試小組進行考核。
第二,實驗中,對兩個班進行教學實驗,實驗組運用常規教學與內隱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運用傳統教學法。
第三,實驗后再次對兩個班學生的基本技術、專項智能水平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統計,并將所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最后,實驗控制:實驗組運用常規教學與內隱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運用傳統教學法,均按照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授課,保證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場地器材一致。技術評定考試實行教考分離,由兩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組成考試小組進行考核。
2.1、實驗前測結果與分析
為了提高教學實驗的效度,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進行了基礎水平測試,具體包括身體素質、四項體操基本技術、專項智能進行調查和測驗。結果表明,無論身體素質、四項體操基本技術還是專項智能水平來看,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之間各方面的差異情況處于相近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為可比樣本,研究做到了齊同比較,保證了實驗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

表1 實驗前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結果比較表(N=59人)

表2 實驗前學生四項體操基本技術測試結果比較表(N=59人)

表3 實驗前兩組學生專項智能比較表(N=59人)
2.2、實驗后測結果與分析
(1)學生基本技術掌握情況。
兩個班級分別經過64學時相同授課內容,不同教學方法授課后,由表4可以看出,兩個班級的技術成績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的各項成績均好于對照組,課程結束后兩個班的各項成績均有提高,但是實驗班成績進步更為明顯。實驗班學生成績個體間差異較小,而對照班相比就較大,這就證明了內隱學習理論的“抗干擾性”這一特征。由此可見,在體操教學中,應用內隱學習理論優于單純使用常規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在應激條件下學習各種動作技術的效率,更有利于動作的穩定發揮。

表4 學生四項體操基本技術測試結果比較表(N=59人)
(2)學生專項智能掌握情況。
由表5可知,兩個班學生在選對數量和所用時間上都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經過64學時的教學實驗后,兩個班級學生在專項智能即接受體操技術動作的反應時、對專項信息的加工速度、反應認知方式與實驗前都發生了變化。與實驗前的數據(表3)相比,學生在選對數量這個指標上,兩個班級都有進步但實驗班進步更明顯,且實驗班成績好于對照班;在所用時間上,兩個班級的學生所用的時間均減少,但實驗班減少更明顯。表明實驗班的教學方法更能夠減少學生接受體操技術動作反應時,加快學生對專項信息的加工速度,優化學生對體操運動技術的反應認知方式,為培養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表5 兩組學生專項智能比較表(N=59人)
(3)學生學習興趣、態度情況。
由表6可知,教學實驗前,兩個班學生對體操課感興趣的程度基本相同,都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與期待,感興趣程度在“喜歡”以上的均超過90%以上,只有不到10%的同學表現出“一般”即上不上體操課無所謂,說明絕大多數的同學都比較期待上體操課。經過64學時的教學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對體操課的喜歡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驗班學生對體操課的教學接受或感興趣程度遠遠高于對照班,且對體操技術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積極性。表現在實驗班所有學生對體操課感興趣程度都在“喜歡”以上,表現出“非常喜歡”的就占到近70%,而對照組同學對體操課感興趣程度在“喜歡”以上的才達到70%左右,前兩個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表現出感興趣程度在“一般”的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表現出了不喜歡的態度。這說明了內隱學習理論與常規教學方法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與提高同學們學習體操的積極性,使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怕吃苦、能夠戰勝與克服困難,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與成就感,從而更加樂于學習,形成良性循環。增強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表6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對體操課興趣比較表(N=59人)
(1)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教學中,應用內隱學習理論優于單純使用常規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在應激條件下學習各種動作技術的效率,更有利于動作的穩定發揮;
(2)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教學中,應用內隱學習理論能夠提高體操普修課學生的專項智能,加快學生對專項信息的加工速度,優化學生對體操運動技術的反應認知方式,為培養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3)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教學中,應用內隱學習理論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
[1]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商繼宗.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薛留成.內隱學習及其運動技能學習理淪的探索[J].韶關學院學報,2005(9).
[4]丁俊武等.內隱學習理論的研究進展及其對體育教學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
[5]范義杰.運動技能獲得中的內隱認知研究進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6).
[6]孫利紅.內隱學習理論在高校排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