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輝 張天宇(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
遼寧省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現狀研究與對策分析
□李建輝張天宇(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
本研究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建平縣教師教學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現狀做出全面的調研,發現實驗區體育課開展研究性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本研對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實現形式及其條件作一些探討,就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對策,向該地區教育局提出合理的建議,力求確保和實驗區體育課的教育質量。另外,理論來源于實踐,本研究希望能為促進建平縣教師教學實驗區學校研究性教學更有效地實施及研究性教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一些現實依據。
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現狀調查策略研究
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是中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近10年來,基礎教育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形成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價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5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進行研究性教學,中小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研究性教學。新課程改革倡導中小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促進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研究性地學習。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建平縣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現狀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實現形式及其條件,探討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對策。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查閱了體育教學、研究性教學、中小學研究性教學運動訓練學、體育管理學和體育統計學等書籍及十年來國內外有中小學研究性教學的學術論文20余篇,并對并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篩選,為本文的框架設計及內容提供整體思路及理論上的準備。
(2)問卷調查法。
以實驗區學校體育教師、實習生及學生為調查對象,設計《教師教育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調查問卷》(教師卷)(學生卷),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
由表1的問卷方法和回收結果,根據艾爾?巴比的說法,“問卷回收率至少要有50%才是足夠的(adequate),”可見,本研究問卷有效回收率滿足要求。
(3)訪談法。
包括研究之初的一般性訪談和研究過程之中的深度訪談。前者為收集問卷調查資料用,作為調查問卷設計的主要依據,后者依據“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教師訪談提綱”調查訪問體育教師,從中全面、真實地了解體育教師對于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認識以及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具體情況,作為本研究的輔助性方法。
(4)數理統計法。
對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將教師問卷、實習生問卷整合與學生問卷分別做統計,運用百分比、圖表、差異性檢驗等對數據進行統計。
3.1、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現狀研究
(1)實驗區中小學對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理解狀況研究。
體育課教學是科學、文化、藝術和情感的交融。搞好基層體育教學工作,需要體育教師不斷地進行改革教學、更新理念及充實自身中研究體育學科發展和課程體系、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研究教學對象、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隨著“研究性學習”的提倡,對于教師來說,“研究性教學”一詞也變得熟悉起來,有些中小學體育教師已查開始嘗試性地在自己的課堂開展研究性教學,然而,對于“研究性教學”內涵的理解卻存在著偏差。該環節的調查,旨在了解當前實驗區內中小學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理解狀況,調查結果見圖1:

圖1 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了解情況

圖2 體育教師是否愿意進行研究性教學情況
由圖1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了解情況調查。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熏陶下,在“研究性學習”、“研究性課程”等大家顯為熟知的概念的引領下,當前實驗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這一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圖1),有71.0%的教師對“研究性教學”是了解的,有16.4%的教師對其不置可否,只有12.6%的教師覺得自己還不了解“研究性教學”。
通過對實驗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了解情況,本研究繼續在體育教學對研究性教學的態度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見圖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很大程度上決定課堂主要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或策略。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心態能夠反映出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通過圖2對實驗區體育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態度方面的調查。發現有28.2%的教師不愿意進行,只有51.8%的教師表示愿意,而其它則采取回避的態度,那么,在實驗區中小學中只有半數的體育教師愿意進行研究性教學。通過對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了解情況及態度的了解,本研究繼續深入,對“研究性學習”是否等同于“研究性教學”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圖3:

圖3 實驗區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之間區別”認同情況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并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研究課題,主動地發現問題、應用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而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很顯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帶有“研究性”地進行學習,不難理解,其內涵與研究性教學具有不同之處。然而,當調查“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之間區別”這一觀點時(圖3),雖然有60.00%的體育教師對此持否定態度,但是仍有24.5%的體育教師選擇了認同,另外還有15.5%的體育教師對此表示“說不清”。通過分析不難發現,當前實驗區中小學體育教師中,對于“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具有“混為一談”的趨勢,這對于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2)體育課教師對待研究性教學“知行不一”。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而教學行為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和作用。但是先進的教育觀念并不一定能指導良好的教育行為。尤其是在當前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左右,以至于出現了嚴重“知行不一”的現象。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水平越來越貼近,但教學行為還是滯后于教學理念。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觀念還不能真正落實到體育教師的教育行為中去,往往會出現觀念與行為脫節的現象。
3.2、實驗區體育課實施研究性教學策略
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較強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綜合性的知識結構,強烈的群體合作意識等,而這些又恰恰是當前許多體育教師所缺乏的。體育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轉變和提高自己才能適應研究性教學的需要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轉變觀念。
以學生發展為本,不僅要關注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和獲得運動技能的過程和方法,關注研究意識的增強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學生學術水平提升;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實驗區學校體育教師要改變以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的傳統教學模式,更多地考慮怎樣“教”才能促進“學”。體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多樣化,保護并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而不容忽視和抹殺其多樣性和創造力。教師要以激發全體學生的潛質、潛能和潛智為目標,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觀點和看法,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研究性教學的參與者。
(2)提升素質。
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發揚學而不厭、甘當學生的治學精神,不能只滿足于依照一成不變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學任務,而要通過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途徑在開展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吸納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學術養料、拓展教育視野。體育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優化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教學所需的知識結構,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3)培養興趣。
有效實施體育課研究性教學,必須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學生不僅要保持已有的興趣,而且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培養自己學習體育知識及運動技能的興趣,尤其要重視培養自己的研究興趣。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實驗區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認識還很狹隘,認為研究性教學就是進行科學研究,加上受一些負面或消極的描述:枯燥、望塵莫及和脫離實際等,因而對研究性教學和研究缺乏興趣。實驗區學生對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態度既積極主動又懼怕,實際上,僅就體育這門課程的研究性教學而言,它是一種多元的教學形式,是生動而又富有趣味的工作,實驗區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在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體驗研究的過程和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樂趣,從而以穩定的興趣和積極情感投入研究性教學。
(1)建平縣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體育課研究性教學實施的現狀不甚理想,開展情況較差,范圍太窄,多以滲透的方式進行,缺乏由點到面的延伸;
(2)部分體育教師對研究性教學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且受傳統思維定勢、行為習慣制約,自身素質結構和工作時間與精力的限制;
(3)部分實驗區學生自身的思想認識、學習觀念存在問題,對體育課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科學研究素養的缺乏,實踐中存在畏難心理的影響;
(4)實驗區體育課教學管理不完善、評價機制落后、體育教師培訓不夠深入、教育資源缺乏、教材體系僵化也是造成體育課研究性教學現狀的客觀原因。
[1]許昆鵬.知識觀的轉變與教學實踐活動的變革[J].當代教育論壇,2010,(7).
[2]靳玉樂,張麗.敎師參與課程發展: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3,(23).
[3]諶啟標.課堂文化生活的反思與重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4, (6).
[4]史曼莉,姚利民,康雯,蔣家瓊.研究性教學思想發展初探[J].大學教育科學,2008,(6).
[5]郝志軍.探究性教學的實質:一種復雜性思維視角[J].教育研究,2005,(11).
[6]吳遵民.當代國際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動向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8).
[7]胡青.國外中小學課堂教學發展模式的若干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