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龍
英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戴維·方塔納說過:“教師的心理情緒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育水平有著重要作用。”班主任是教育教學的主力軍,班主任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作為班主任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的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盡管一些情緒引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經過思考,但實際上意識是產生情緒重要的一環。可見,良好的情緒對于教師的心理健康、生活、學習和工作有重要影響。
一、良好的情緒可以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
人際關系取決于一個人情緒表達是否恰當。常在他人面前任由負面情緒決堤,絲毫不加控制,如亂發脾氣,久而久之,別人會視我們為難以相處之人,甚至拒絕與我們來往。反之,若常面帶微笑、多贊美他人,以親切的態度與別人和諧相處,人際關系自然會逐漸改善,從此人生也變得豐富多彩,而且處處有人相伴。
二、良好的情緒可以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
學生喜歡與和藹的班主任交流,良好的情緒也可以傳遞給學生,與學生的溝通也變得順暢,學生也愿意與您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如果班主任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煩躁易怒,處理問題不理智就會傷害學生心理,使師生產生對立情緒,學生就會效法教師的作風,形成不良心態。
三、良好的情緒可以促進身心健康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做過情緒實驗,他把一胎所生的兩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可見情緒的變化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可以影響身體健康。大量事實表明,良好的情緒是維護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若長期處于不良情緒中,對健康十分有害,有時甚至會誘發各種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胃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癥等都與不良情緒有關。
班主任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每天都會有學生犯錯誤,班主任對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請我們的班主任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心理素質,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