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蓉梅
臨夏州廣播電視臺,甘肅臨夏 731100
全媒體時代電視編導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創新改進
祁蓉梅
臨夏州廣播電視臺,甘肅臨夏 731100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進入全媒體時代,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廣播以及網絡新興媒體等媒體形式不斷創新,交相輝映,特別是呈現出“以人為中心的自媒體時代”特征,媒體發展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在全媒體時代,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彼此競爭,相互促進,在這兩種不同的媒介內部也產生了激烈的競爭,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媒介受到了網絡等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作為電視媒介發展的中堅力量,電視編導工作只有與不同媒介優勢互補、相互融合,運用技術手段,增強表現效果,加強報道的力度和深度,增加內容的價值營養,不斷創新,才能獲得受眾和市場的認可。
全媒體;電視編導;融合;改革;價值
全媒體時代結束了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壟斷的局面,注重受眾情感體驗、立體音效、3D影像技術等帶給受眾新鮮刺激的獨特觀感,畫面、聲音、色彩……媒體表現的形式日益豐富。一方面,新型媒介與傳統媒介彼此融合,相互借鑒,激發了媒體人創新的活力,促進了媒介平臺的發展進步;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在競爭中也面臨著新興媒體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挑戰。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形式,電視媒介必須以受眾為核心,加強電視編導工作,推動電視媒介改革創新,獲得更大發展。
全媒體時代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競爭發展的結果,也徹底改變了媒體競爭發展的格局。新媒體依托先進的科技手段,具有實時在線、及時傳輸、互動交融等優勢,滿足了受眾個性化需求。特別是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備了不可比擬的及時性、互動性、感染力,對傳統媒體構成巨大威脅。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內部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為提高電視收視率,很多電視臺在內部建立了競爭機制,鼓勵各個欄目,各個頻道展開競爭,并根據競爭的結果分配資源和利益。這使得電視編導不得不加強市場調研,讓電視節目內容更貼近現實,風格更符合受眾口味。這兩種同時存在的競爭壓力,對節目內容與形式,對電視編導工作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電視編導,不但要適應發展競爭新常態,而且要改革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得生存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的激烈競爭,給電視編導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電視節目的內容與形式決定了收視率,而電視編導水平直接決定了電視節目的品味、內容、形式、價值,對電視臺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公共傳播媒介,電視媒體兼有社會性與經濟性,既要滿足市場需求,能為電視臺帶來經濟利益,又要具有社會效應,引導社會輿論,為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而努力。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電視編導必須進一步強化電視信息資訊的時效性、互動性,縮小與新媒體的差距,特別是要在節目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上狠下功夫,突出自己比較優勢,這就要求電視編導不僅在節目的定位與策劃中,充分考慮受眾的觀感,擴大受眾的參與度,堅決避免單向傳播,充分利用信息傳播的權威性、現場性、立體式等優勢,提高受眾的關注度,進而創造經濟效益。
在激烈的競爭中,只要電視編導掌握了媒體傳播規律,突破傳統思維方式,準確把握受眾需求,創新節目內容與表現方式,就一定能夠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節目,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1)電視編導要吸收和借鑒新媒體的優勢,讓電視媒體煥發新的光彩。全媒體時代是一個多種媒體介質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不同媒介各有特色,只有取長補短,才能獲得更大發展。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具有現場感強烈,真實性更強等特質。作為電視編導,可以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點,吸收新媒體的特點,使電視媒體釋放出新的活力。例如,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很多電視臺分別推出了“爸爸去哪兒”、“偶像來了”、“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我看你有戲”等真人秀節目,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一本正經”、言傳說教的刻板印象,讓受眾熟悉明星人物出現在熒屏上,拉近了受眾與節目的情感距離,富有特色的劇情安排,不但新鮮刺激,而且勾起了受眾欲望,把受眾帶到了電視情境中,增加了粉絲粘度。此外,適當推理邏輯、充滿懸念等也是這些節目的特點,體現了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互動性,變單向傳播為雙向傳播,讓受眾也成為參與者、傳播者,收效甚好。
2)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增強電視節目的沖擊力與感染力。全媒體時代是數字技術與影像畫面完美交融的時代。五彩繽紛、炫酷十足的色彩表現,讓人震撼、大開眼界的視覺沖擊,匪夷所思、別出心裁的創意,滿足了受眾多樣化的需求,也提高了電視編導工作的難度。電視編導工作者要學習并掌握新的技術,借助立體音效、3D數字技術等手段,增強電視節目的吸引力。例如北京電視臺的紀實欄目《檔案》欄目。節目內容都是國內首次披露的重大歷史事件、懸疑案件等,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增強節目的立體感和現場感,主持人作為一個特定的講解者,以事件的發展時間為基本軸線,將事件發展的邏輯和情節巧妙地通過現場模擬、情景再現等形式展示出來,不但全面立體、更加真實地還原了事件原貌,而且使得節目內容鮮活,讓原本平淡無奇的事件內容變得立體、豐富,抓住了受眾的關注點,提高了節目內容的轉化率,提升了電視媒體的影響力與感染力。
3)杜絕“淺解說”,注重“深挖掘”,讓電視節目更有內容與內涵。網絡等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傳播報道的及時性、互動性,但是其深度性較差,對事件持續發展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遠遠不如電視媒體。電視編導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讓電視節目增值,具有更高營養。一是在選題上,要策劃貼近生活、人們普遍關心、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話題,通過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通過不同人物來表達對這一主題的解讀,讓碎片化、淺閱讀時代的受眾能有機會獲得有價值、有營養的電視節目。二是電視編導要深入生活,通過親身實踐、體驗生活,采集真實的、有生命力的“食材”,在電視節目中加入互動問答、嘉賓點評等環節,為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營養吸收創造可能,提高電視節目的轉化率和收視率。
4)電視編導要提高審美水平,拒絕庸俗,打造精品電視節目。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很多電視編導把“收視率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不惜一切代價賺取眼球經濟。短期內,通過前期炒作,確實贏得了部分受眾追捧,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從長遠看,這種庸俗的電視節目不但不能增加受眾粘度,反而影響了電視臺的形象,給其他頻道和節目造成不良影響。例如,重慶衛視的《第一次心動》內容格調低下被廣電總局叫停;廣東衛視《美麗新約》因為直播手術整容過程被叫停;貴州衛視《人生》刻意渲染苦難,缺乏對未成年人的尊重,刻意放大苦難,傳播負面情緒被叫停;石家莊電視臺《情感密碼》因為雇傭臨時演員炮制虛假節目社會影響惡劣而被叫停……不一而足,這些電視節目的共同特點就是庸俗媚俗,為了收視率和經濟利益,罔顧事實,格調低下,傷害了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電視作為公共媒體,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傳播正能量,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等責任,是黨和國家的喉舌,因此,必須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做負責任的電視媒體。作為電視編導工作者,要加強道德修養,提升人生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人民群眾創造優質、深度的精品電視節目。
G2
A
1674-6708(2015)143-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