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強
2015年9月28日的一則新聞報道了一名初二女生在校門口被幾個女同學強行拽走毆打3個小時的事件。該事件最讓人難以置信之處是,這位受害女生的母親當時正在學校參加家長會,即使與女兒近在咫尺,也無法保證女兒的人身安全。無獨有偶,最近網絡又曝出,兩名同一學校的初中生,因為在QQ群里發生口角而各自糾集社會青年在校外街道上“約架”,最終導致一名17歲少年傷亡的案件。上述案例僅僅是關涉學生校外安全的問題類型之一,但所折射出的問題是關注學生的安全不僅僅要著眼于校園內,更要重視其在家校之間這一“灰色”地帶的安全問題。
涉及學生校外安全的事件全國各地皆有發生,此類事件涉及學生的交通、環境、飲食、人身、財產等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媒體的報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個人及管理部門的注意,讓他們意識到校園周邊安全是一個切實需要關注的問題,但問題的解決卻需要責任相關者安全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傳統的校園安全更多關注的是校園內部,對于校園周邊以及家校之間地帶的安全問題關注得不多,所能采取的措施也非常有限。然而,對于未成年人而言,他們的整體安全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簡單地將學生的安全責任推給學校、家庭或者是某些管理部門的做法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在追求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學生安全問題是社會治理和教育治理所共同要面對的問題。從學生安全防護體系構建的角度來看,家校之間“灰色”地帶的安全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校園周邊安全問題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的復雜問題
學生在校園周邊遭遇的安全問題涉及的責任主體包括學生個人及其家長、學校所在社區、學校和政府職能部門等等。上述責任主體既有自然人個體或者群體,也包括了法人。就目前來說,各責任主體在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保障學生校外安全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家長對于孩子上學和放學途中的安全問題往往疏于提醒和防范。一方面,很少有家長會對子女就其上學期間校園周邊的安全問題進行基于客觀事實的明確強調;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家長會有所強調,但卻不能真正引起孩子們的高度重視。個中原因,首先是家長本身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因此也很難識別和判斷家校之間各種危險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若是這些家長忙于工作,客觀上不具備接送孩子的條件的話,孩子在家校之間的安全防護的責任就無法真正落實。
其次,學校雖已經承擔了學生安全防護方面的重要責任,但是,在做好校內安全工作的同時,通過教育提高學生在校外的安全防護意識也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的責任不僅僅是教學生簡單的安全防護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小學會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技能,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但是,學校很少就校外對學生造成安全威脅的各種問題主動發現與回應,并且將其轉化為學生安全教育的素材或者內容。前面提到的案例當中的女生之所以能夠從校門口被帶走,與該女生對可能存在的危險沒有任何警覺有關系,這種提醒與告知應是學校安全教育應有之義務。
再次,在我國,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相對比較松散,盡管社區與學校在事實上存在著相當大的依存度,但是,不論是學校還是社區,對對方重要性的認識程度都是不夠的,換句話來說,“學校是社區的學校”和“社區是學校的社區”這一理念尚未得到真正的認識和踐行。社區承擔著管理和服務的雙重角色,但應當以服務為主。社區的服務應當是面對包括學校在內的所有社區成員的,所以,對于社區內,特別是校園周邊的安全問題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社區一方面要為整個社區群體做好服務,另一方面也要有針對性地為學校做好服務。
最后,不論是校內安全還是校園周邊的安全問題,只有依法處理才能獲得真正的長治久安。法律賦予了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不論是交通、食品安全、人身財產安全等哪一方面的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也是與之相對應的部門。但是,從以往的一些案例來看,具體職能部門并沒有很好地將各種威脅到學生校外安全的隱患主動消滅在萌芽狀態,而往往是等事件發展到不可挽回且造成很大的輿論影響時才被動應對。
正如木桶定律所告訴我們的,“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校外安全治理目前不但有短板,而且不只存在一塊短板。
二、校園周邊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多部門協同
美國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指出,作為新人的兒童與舊有的世界之間的矛盾是天然存在的,兒童可能受到來自社會的傷害,社會也可能被兒童所傷害。因此,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整體性安全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協同努力。一方面要保護兒童以免他們受到來自世界的傷害,另一方面也要保護現有的世界免受來自兒童的傷害。
首先,家長要做到教育與保護并重,為孩子的安全保駕護航。在維護孩子的安全方面,家長責無旁貸,不能將責任完全推給學校或者社會。有條件的地方,家長可以輪流負責本社區或者村莊在同一學校上學的學生在上學、放學途中的安全問題。有了家長的組織與陪伴,“灰色地帶”的安全威脅可以降到最低程度。另外,要讓家長真正發揮好保護孩子安全的作用,學校要利用家長會或者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適當的培訓,讓他們能夠在安全教育方面與學校達成共識,并且要在行動上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安全隱患排查與信息匯總工作。
其次,學校要做好安全防護教育,提高學生的校外自我防范意識。對學校而言,存在于校外的安全隱患種類繁多,它們既不在學校的管理權限范圍之內,學校又沒有權力或者能力直接去消除這些隱患。但是,出于對學生的考慮,學校要明確校外尤其是學校周邊存在哪些可能危及學生甚至學校的安全隱患,并且要將這些隱患分類分等級加以記錄。之后,一方面要明確告知學生本人和學生家長,另一方面也要報備社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事實上,學校完全可以發動學生提供各種校外安全方面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各種危險情況,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提醒和教育孩子。所以,就教育內容而言,校外安全教育一定要和學校周邊的實際情況相一致,要避免照本宣科;就教育方式而言,也要因地制宜,針對特定情境下的具體情況實施切實有效的方法。
再次,社區可以考慮建立社區安全聯防機制。社區首先不能成為學生校外安全的“麻煩制造者”,因為,任何對于學生而言是存在危險的事情,同時也很可能會威脅到社區其他成員,所以,避免成為“麻煩制造者”只是對社區最為基本的要求。當然,出于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社區有義務也有能力和資源為學生在安全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這些工作可以通過社區組織的領導或者動員來完成。比如,社區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動員或者組織一些志愿者參與到社區安全巡視工作當中,對于社區內尤其是針對學生的問題、隱患可以及時處理,對于處理不了的可以及時上報備案,這樣,既為問題的及時處理節省時間,又為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創造了條件。
最后,政府職能部門需要及時應對,依法處理。政府職能部門更多的時候往往以學校的管理者的姿態印發或者傳達文件給學校,要求學校如何配合他們的工作,以為這樣就已經盡到了相應的監管責任。事實上,這種告知只是做到了第一步,若是沒有其他相應的具體措施的實施,任何文件都無法真正發揮作用。學校很清楚,一份職能部門的文件無法改變學生校外交通安全、環境安全、食品安全、人身財產安全等一系列的問題。政府職能部門至少可以從政策法規和專業技術兩個維度為學生校外安全提供保障。技術層面,它們更能夠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判定校外安全的類型、性質及其危害,并制定出可信賴的解決方案;法律方面,它們應當是相關政策法規的告知者、監督者和執行者。
三、結語
反思文章開頭提到的案例,小姑娘在人身自由遭到3小時限制以及毆打虐待之后,包括家長、學校、社區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在內的所有學生校外安全的相關者都能夠找到將責任推卸出去的理由,這是因為,對兒童校外安全問題的漠視是共同的癥結所在。這種冷漠與無視,在虛擬的網絡社區中更為嚴重——兩位學生在QQ群中公開約架,卻沒有人采取報告給學校或者報警的積極措施就是例證。
與學生校園安全的責任主體單一而且明確相比,學生校外安全的責任主體多元,不同主體的責任劃分也不是非常明晰,因此,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自然而然就會發生。原因就在于,學生校園安全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明文規定,而學生校外安全問題卻涉及不同的法律法規。從學生安全的角度考慮,任何法律都應當成為維護公平正義的武器而不是部門之間推卸責任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