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群斌
主題圖通常是以包含人物、文字、圖形、故事、兒歌或數據等信息的生活情境圖,多處于單元、例題或練習等內容的前置部分,承載了數學概念和規律的背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如何巧妙地使用主題圖,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功能呢?本文以人教版五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為例,談一談主題圖的使用技巧。
一、展示的技巧
實踐中,教師們通常是引導學生看書或用課件一次性展示完整的主題圖,這樣做的弊端是學生容易受到非數學本質特征因素的干擾,抓不住觀察和思考的重點。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把一次性完整展示改成運用課件分成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多次覆蓋展示,這樣做既遵循主題圖內容的發展脈絡,又有利于讓學生養成有重點、有順序地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例如,“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的主題圖(P89)內容是爸爸、媽媽和女兒“吃一塊餅”的家庭日常生活情境。展示時,根據導課、激趣、釋疑等教學環節的需要,把主題圖分成三次展示。第一次是導入新課時,僅展示爸爸和媽媽的人物圖片,以及他們的兩句對話。學生觀察這一部分主題圖后,提問“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并列式解答呢?”“回憶一下整數加法、減法的含義各是什么?”這樣所出示的主題圖既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喚醒了整數加、減法算理的知識經驗,為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作鋪墊。第二次是導入新課后的激趣環節,在第一張課件上覆蓋展示左邊一盤餅和女兒的話,讓學生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對比整數和分數,感受到用分數表示的實際需要,鞏固了分數意義的認識,并從中發現和提出分數問題,也可適時進行餐桌禮儀和孝親教育。第三次是在探究新知的釋疑環節,在第二張課件上覆蓋展示主題圖右邊的那一盤餅,突出完整的餅的示意圖。通過觀察和比較兩盤餅,造成學生視覺上直觀認識的沖突,有效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也與學生猜測環節中的“結論是否是?”相呼應。學生認識到是把兩張餅看成了單位“1”,用式子表示應當是在變與不變中發現數學本質。
二、改編的技巧
解決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形式。在教學中,有時需要根據課堂學習進度、學生實時的學習情況對主題圖進行改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靈活地改編能夠進一步體現“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
(一)增加素材,豐富感知
教材中的每幅主題圖都有很大的留白空間,適當地在原來的主題中增加人物、圖形或數據等素材,能夠豐富學生的感知,補充教學的需要。
例如,本課課堂練習環節,在主題圖的兩張餅的右邊增加了第三張餅,餅同樣被平均分成了8份,讓學生融入“吃餅”的生活場景,提問:“這時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為同分母連加、連減的學習埋下伏筆,把學習放進更為廣闊的思考和探究空間中。
(二)刪減素材,逐步抽象
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目標之一。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還可以逐次刪減主題圖中的部分圖形或數據,把思維引向深入。
例如,在引導學生觀察、理解“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時,首先通過課件展示主題圖中具體的餅,再刪除餅的圖片,替換為圓形,再刪除圓形,顯示為分數。在這樣的刪除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圖—形—數”的獲取和抽象過程,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的認知和感悟。
(三)更換素材,深化理解
由于學生的生活地域、生活條件、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主題圖中的情境有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所以還可以把主題圖適當地更換成與本班學生的生活常識相貼近或沖突的現象,形成有思維挑戰性的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
例如,在學習了計算后,出示了右邊的一盤餅,主題圖改為“爸爸吃了左邊的張,媽媽吃了右邊的張”。
這樣的更換把在一個單位“1”中取張餅和張餅,更換成為從兩個單位“1”中分別取張餅和張餅,再解答“爸爸和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張餅?”“爸爸比媽媽多吃了多少張餅?”如此更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與原來主題圖的對比,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和分數單位的理解,有效地解決難點。
本課總結后,可以把原來的平均分成8份的右盤改為平均分成了2份、4份、16份……“分母不同的分數的加、減法怎樣計算呢?”為下節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激趣設疑。
這樣的更換,充分地挖掘了主題圖所承載的聯系各部分知識的功能,更好地達成承前啟后,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欲的目的。
(四)調整順序,反復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們習慣于把主題圖用于新課的導入或新知的探究環節,其實它和鞏固、練習環節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調整主題圖的使用順序,一幅圖多次使用,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
例如,教材中練習二十三的第4題是“通過口算把算式填在右面的方框里”,其中第一小題是“計算結果等于的算式”。這時可以把主題圖的結論“”巧妙地整合進對計算結果和規律的驗證中,提問:“還有哪些計算的結果也等于呢?”讓學生所積累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成為學生的“數學現實”。
通過主題圖巧妙地展示和改編,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有效解決難點,又能契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應用意識;既更好地全面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即“知識產生—知識形成—揭示聯系”的過程,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加深知識間的關聯,同時又展現了知識的應用過程,即“創設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促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溝頭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