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漁業是我國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低下導致了遠洋漁業產量的比重也不高。利用軟件工程信息技術可以使得漁業資源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資源得以整合與高效率管理,全面提高我國海洋漁業的綜合生產力與管理能力,以達到增強我國海洋漁業管理整體實力的目的。
關鍵詞:軟件工程;海洋漁業管理;應用
一、海洋漁業管理概述
全球性的漁業資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漁業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的高度重視。加強捕撈能力管理,開展負責任捕撈,是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世界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1.國際海洋漁業管理現狀
國際海洋漁業已經將資源養護管理與環保相結合,海洋漁業的發展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世貿體系和人類的自身相關福利相結合。與此同時,國際海洋漁業相關法律法規部門需要制定符合現階段狀況的需求與規定。國際海洋漁業已將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視為漁業管理中的最高標準。
在日后的很長時間里,國際海洋漁業的管理與發展主要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進而采取相應的更加完整的措施與規劃。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捕撈能力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熱點問題。過度捕撈、海洋漁業生產潛力的萎縮以及經濟效益減少等問題都來自于過剩能力。《國際漁業行動計劃》對世界各國做以約束,計劃要求最遲在2005年以前建立一個管理機制,這個管理機制是世界范圍內的并且是公平公正公開的捕撈能力的,并且通過各方合作分段實施。
2.國內海洋漁業管理現狀
中國地大物博,也是個海洋漁業大國,海洋漁業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漁業的發展改善了我國的傳統農業的格局,為人民供給食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人口眾多和土地資源有限的難題。新中國成立至今,海洋漁業也在迅速發展,我國在國際海洋漁業市場上的地位也迅速上升,中國已經連續幾年居于世界首位,并且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生產力。但是在海洋漁業為人類創造福利的同時,人類也給海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各種水域污染以及捕撈過度的問題。
二、軟件工程在海洋管理有關方面中的應用
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各個國家都在建立海洋漁業相關的數據庫來支持海洋漁業的信息化進程,這些數據庫規模大小不一。世界各國都在參考這些數據庫的信息,為社會各界提供專門有效的服務。
發達國家的互聯網是滲透在各個產業中的,這既是國民素質的體現也是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務的體現,軟件工程就是應用互聯網技術為海洋漁業提供信息化的決策服務的應用體現。
1.整體信息能力方面
在這個國際化的社會,漁業信息化是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我國的信息水平是低于國外發達國家的,這種缺陷造就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不利的地位。我國在發展漁業生產力的同時,更需要軟件工程來提升我國整體的信息能力水平。整體信息能力水平有了提升,才能使我國在國際海洋漁業市場的競爭力有質的提升。
2.漁業信息化應用方面
信息化指的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二者的快速發展,軟件工程在海洋漁業信息化的諸多信息資源和技術方面的應用加速了信息化的步伐,從本質上提高了信息化的效率。所以,在漁業信息化的熱潮中,通過軟件工程使得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來提高漁業產業水平,促進水產品貿易的繁榮才是漁業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3.協調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
通過物流信息得到的農產品供求信息的方式是不科學的。中國的農產品雖然有國家相應的渠道發布信息,但是我國的農產品信息來源渠道仍然比較亂,軟件工程就起到了協調并且同一這些信息資源的作用,同時軟件工程的運用使得產品流通方向指導力度增強,同時也有利于監管權力的宏觀調控。
4.物流信息標準方面
物流本身的標準不是統一的。由于物流軟件通常是直接購買成熟軟件的,所以每個軟件開發商和外包公司都不同,導致了物流標準的不統一,軟件工程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軟件工程使得物流軟件的系統運行可靠性增強,物流信息標準方面得到改善。
5.信息系統方面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企業對于信息系統方面的需求逐漸增大,大部分的企業對于信息系統功能的要求都不能夠滿足自身需求,不過軟件工程的介入可以幫助我國的企業之間物流信息系統的有效溝通和高效協調,是我國中小型企業的信息系統方面得到提升。
三、結論
中國地大物博,也是個海洋漁業大國,海洋漁業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漁業的發展改善了我國的傳統農業的格局,為人民供給食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人口眾多但是土地資源有限的難題。發達國家的互聯網是滲透在各個產業中的,這既是國民素質的體現也是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務的體現,軟件工程整體信息能力方面、漁業信息化應用方面、協調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物流信息標準方面、信息系統方面的應用就是應用互聯網技術為海洋漁業提供信息化的決策服務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7.
[2]何希吾,姚建華.中國資源態勢與開發方略[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74-307.
[3]呂祥,李璐,駝樂.我國遠洋漁業的發展淺析[J].漁業經濟研究,2007,(3):20-22.
[4]鄭奕,方水美,周應祺等.中國海洋捕撈能力的計量與分析[J].水產學報,2009.9(33):5.
[5]高健.制度變遷與中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2-4.
作者簡介:王建強(1979.8- ),男,山東榮成,碩士研究生,畢業院校:大連理工大學,副主任科員,研究方向: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