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衛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朝陽122000)
散打與跆拳道比較研究
閆衛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朝陽122000)
文章運用對比教學原理,通過類比的方法,對中國的武術散打與韓國的跆拳道做三項比較研究,即發展現狀與推廣、技術風格特征和比賽規則。比較結果表明:跆拳道無論是從改革時間、推廣途徑、對外傳播、練習人數、國際比賽最高組織形式都明顯高于散打;現代武術散打的攻防特征傾向于防守后的反擊,其觀賞性明顯不如跆拳道的對踢技術風格;跆拳道規則統一,評判標準相對簡單,而相比之下,散打的規則隨意性較大。建議:我國要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武術散打,加快向外推廣的步伐,提倡散打終身教育模式。
武術散打跆拳道比較研究
兩個項目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得到完善,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樣式和規模(見表1)。

表1 散打與跆拳道發展現狀的比較
據資料顯示,武術散打的改革時間在1979年,而現代競技跆拳道的改革時間是在1955年,明顯早于散打。武術散打己經躋身于世界競技體育的大舞臺,逐步與國際競技體育接軌,成為亞洲錦標賽、世界錦標賽、全運會以及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但是參加散打運動的人口只有500萬,會員國只有88個。散打的最高比賽組織形式是世界杯,而跆拳道已經是奧運會的比賽項。在世界跆拳道聯盟成立至今的30多年中,跆拳道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全世界擁有7000多萬人從事跆拳道的訓練和學習,有近160個會員國,并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組織之一。而在我國,跆拳道成為全運會正式項目的時間也比武術散打早了8年。短短的30多年,跆拳道先后成為亞運會、泛美運動會、全非洲運動會、世界錦標賽等一系列重大賽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比較看,兩者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在國際推廣的道路上,跆拳道發展遠超過散打,無論是從第一次競技改革時間、國際推廣途徑、對外傳播國家,還是從練習人數、國際比賽最高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出跆拳道在國際化推廣過程種所表現出來的發展優勢。
技術風格和特點也是項目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見表2)。

表2 散打與跆拳道技術風格特征的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武術散打則重整體、重整體各部之間的聯系。技法特征表現在方法多樣、攻守靈活、進退有度且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立體式搏擊場面。但這種立體式的攻守對運動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沒有較高的技戰術水平及快速的反應能力,這種立體式的搏斗是難以實現的。散打有“遠踢近打貼身摔”的特點,其中摔法最具特色,而且得分效果明顯,但是摔法大量使用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腿法的運用,加上規則中規定沒有清晰地擊中對方是不能得分的,使運動員更多地傾向于防守反擊。只有在戰術成功的基礎上才會出現。對賽場效應來講,雖有精彩的場面,但整體效果影響了觀賞性。
而跆拳道是以踢法為主體的競技運動,其主要原因是現有的比賽規則為踢技敞開了大門,因此創造了各式各樣華麗的踢法。按照規則規定,雖然用拳用腳有力準確地擊中對方的有效部位都可以得分,但是由于腳可以攻擊面部和上身,而拳只能攻擊上身。在規則上有許多不利于手法的規定,促使跆拳道運動由拳法與腿法的綜合技術向著以踢法為主的方向發展,形成手法簡捷以腿法為主,提倡力量強勁、華麗的對踢風格。因此,跆拳道強調主動進攻也注重積極防守,不論是在比賽還是在實戰中,跆拳道的進攻方法都是十分簡捷而實效的,對抗時雙方都是直接接觸,以剛制剛,用簡練硬朗的方法直接擊打對方,或拳或腳,速度快,變化多;防守的動作也是以直接的格擋為主,隨即是連續的反擊動作。“提倡力道強勁的對踢,同時這種不太注重防守的對踢也增加了比賽的激烈與緊張,因而也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規則是比賽的指揮棒,規則引領技術發展和比賽激烈程度(見表3)。

表3 散打與跆拳道得分標準的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規則要求使散打的呈現出明顯的傳統擂臺風格,鼓勵運動員在場上靈活運用踢、打、摔組合技術的同時敢打敢拼,充分顯示其項目的技術全面優勢,并一再強調以智取勝為比賽的重點,充分掌握好進攻與防守的技術節奏,可以控制場上的對抗局面掌握對抗中的主動權。靈活的運用散打全面的技術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的制約對手,比賽的開始就讓對手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壓力,最終將場上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規則要求使跆拳道技術動作具有清楚的得分特點,對于裁判來說具有易于評判的優點,同時使觀看的觀眾也能在第一時間清晰的進行判斷,來衡量對抗雙方的勝負,其規定非常符合西方人直觀評判的體育思想。。
另外,就是兩個項目在規則中對犯規與罰分的規定中存在著一定的共性特征,都十分注重對習練者體育道德與尚武精神的培養,注重對賽場上運動員的安全保護問題,注重技術的規范性使其項目可以快速健康發展。
跆拳道無論是從第一次競技改革時間、國際推廣途徑、對外傳播,還是從練習人數、國際比賽最高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出跆拳道在國際化推廣過程種所表現出來的發展優勢,而散打卻相對于遲緩。我國要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武術散打,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向外推廣的步伐,廣泛提倡武術散打終身教育模式,最終達到國際化廣泛推廣的目標。
現代武術散打的攻防特征傾向于防守后再進行反擊,這與跆拳道的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對踢技術風格特征相比明顯觀賞性不足。跆拳道規則統一,評判標準相對簡單而相比之下,而散打運動競賽規則的隨意性太大。未來散打規則的制定應該突出技術的特點,現代散打的發展要充分體現出民族傳統武術的技術風格,必須開放技法,鼓勵應用傳統技法,充分展示武術散打的傳統技術風格特征,提高其觀賞性。
建議要完善武術散打競賽規則,要對拳法、腿法、摔法合理運用的基礎上進行規則限制,從而增強散打比賽的精彩程度,符合現代對抗性項目的規則要求,在技術規范方面應簡單化,使其更符合大眾人群的參與。
[1]蔡仲林,周之華主編.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孫茂君.對跆拳道運動發展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47.
[3]唐波.散打與蹌拳道競技特征之比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4):100.
[4]周直模,樊守政,中國武術散打走向世界的理論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419.
[5]趙斌.中國武術散打vs美國職業拳擊爭霸賽技術與規則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5):74.
[6]王維.泰拳與中國散打技術特點比較[J].體育學刊,2012(3):53.
[7]朱永光.散打與泰拳技術比較[J].中國體育科技,2013(7):56.
[8]黃帝全.中國散打與泰拳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4):9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anda and Taekwondo
Yan Wei
(Chaoyang Teachers College,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China)
By exploiting comparativ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nalogy,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hinese Sanda and Korean taekwondo,namel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game.This study shows that:whether it is from the time of the reformation,ways of promotion, transmission, numbers of practitioners, 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aekwondo is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odern Sanda;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anda tend to be counterattack after defense, which is less ornamental than Taekwondo;and that Taekwondo has a uniform rules and criteria,in contrast Sanda’s rules are relatively random.Suggestions:China should examine Sand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promotion and to promote lifelong education mode of Sanda.
Wushu Sanda taekwondo comparison study
G85
A
1004—5643(2015)09—0059—02
閆衛(196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