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新疆:依靠科技創新創業支撐服務“三農”發展
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長期以來,新疆大力實施“科技興新”和“人才強區”戰略,提出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科技、教育為支撐,加快推進‘五化’進程”的具體戰略選擇,堅持把推動科技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自治區科技事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礎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業創新能力,使科技要素和現代生產經營要素向農村一線集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已履蓋優勢主導產業,農村科技信息化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年提高,良種覆蓋率超90%。馬產業、農業種質資源、農業節水、設施農業、特色林果產業等“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的啟動實施,促進了特色優勢產業技術升級,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其中,國家馬產業科技項目在全區5個地州9個縣(市、場)示范推廣,形成國產專門化騎乘馬、速步馬、耐力馬、肉用馬、乳用馬育種核心種群,建立了馬產品、生物制品加工及生物制藥基地12個,培育的伊犁馬、焉耆馬名列國產馬前列,占居國內運動馬優勢市場,牧民從中獲益增長5倍以上;設施農業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了設施農業規模化高效生產;核桃矮、密、早、豐生產技術體系,加速了南疆地區核桃產業化,促進了現代林果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環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使林果單產增長了15%~20%。

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科技惠民工程順利實施,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2011-2014年獲得國撥經費1.06億元,自治區配套經費7840萬元,引導企業投入8723萬元,三年間直接參與項目人數達到120余萬人,建設農業信息及農產品交易平臺71個,引進新品種314個,新品種推廣面積達306萬畝;推廣新技術189個,建立示范基地583個、農民技術協會及合作組織237個、建立培訓機構133個,培訓農民90余萬人次。通過項目的實施,新疆農科院、新疆畜科院、新疆林科院、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大學等自治區重點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項目實施縣建立了長期的科技服務、合作關系,共下派各農業領域專家120余人次,培養研究生91人,培養鄉土人才300余人。農村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不斷深化,踐行“創新—創業—就業”的理念,營造激勵創新創業良好環境,通過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帶動了農牧民增收致富。科技計劃項目經費更多地向南疆三地州和邊境縣市傾斜,國家科技惠民計劃和科技富民強縣項目100%用于支持基層民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活動周”、“科技三下鄉”等科普活動和科技扶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基層群眾科技意識和依靠科技致富能力明顯提高。
2014年9月國家科技部、國家民委聯合國家質監局、共青團中央在北京、新疆、陜西寧夏、內蒙古地通過視頻會議召開了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活動周暨新疆創新品牌推進會,新疆發布和展播了首批進入國家創新品牌預備庫的34個企業和35個創新品牌,并分別在北京、烏魯木、阿勒泰和伊寧市舉行了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新疆行系列活動。加強科技支撐和示范引導,帶動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新疆特色產業發展層次和品牌競爭力,有14家企業進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創新品牌科技示范工程支持行列。
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五化”同步戰略,把農村信息化建設與“三民”工作緊密結合,作為促進農村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措施,積極統籌全區信息化資源平臺,構建聯動聯合建設機制,抓住科技部、中組部、工信部聯合在全國建設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的機遇,在開展農村信息化示范工作前期調研的基礎上,2014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提請將新疆納入全國農村信息化試點省區建設,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作出重要批示,由科技廳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組織新疆信息化研究領域的相關專家先后多次召開策劃推進會,經過咨詢各相關廳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和運營商的意見,形成了《新疆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了農村信息化發展思路、建設任務和建設目標,得到自治區領導和科技部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獲批進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行列。
部門協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創業
新疆農村科技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在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的推進過程中,自治區成立了由自治區科技廳、經信委、國土資源廳、農業廳等10部門組成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協調指導小組,聯合啟動了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工作。目前,在南北疆建立了5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6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2013年全國38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評估中排名第一。
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管理過程中,自治區科技廳、財政廳聯合組織涉農各相關領域以及財務專家赴各相關縣市實地調研考察,幫助解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獲得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支持立項的縣市,同時得到自治區財政1∶1經費配套支持,有力地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較強區域帶動性的特色支柱產業,有效帶動了農民致富和財政增收。自治區設立了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專項資金,2O11年至今,累計撥款7000萬元,支持1600多名科技特派員開展農村創業和科技服務。
2013年以來,自治區科技廳、財政廳、教育廳、國資委、總工會和國家開發銀行新疆分行聯合批準了“加工番茄”等21家自治區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馬產業國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被科技部列為第二批試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之列。通過各類科技計劃支持,扶持產業技術聯盟發展,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共同開發新產品,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模式。
2014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啟動新疆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工作。自治區財政及有關園區注資7000萬元,北京中農科聯基金返投新疆部分資金將幫助新疆建立絲路科創投資基金和科技援疆基金。
力推企業成長為技術創新主體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是技術、管理、金融、市場等要素有機結合的載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今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企業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立項總數的93.7%,企業配套經費4000多萬元。自2010年以來,累計示范推廣農業新品種11個,完成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應用技術35項,獲得發明專利6項,試驗示范區21個,示范推廣56.4萬畝, 建立中試生產線18條、生產線15條,培養研究生36名,培養科技人才856人,項目輻射帶動農牧民10.56萬人,開發新產品9個;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產品凈利潤14億元,創匯348.2萬美元,新增就業人數2.62萬人,帶動農民增收46.5億元,項目區農牧民人均增加收入518元,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25期,培訓各類人員6.8萬人次。
助力科技人才植根于農村創新創業
新疆科技特派員工作重點由科技創業、科技服務并舉向科技創新創業方向發展,重點支持科技創業。目前, 在全區13個地州市87個縣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現有個人科技特派員8334名,法人科技特派員2439個,其中有1710人領辦、創辦農業企業組建經濟合作組織或專業技術協會,服務農民59萬戶,帶動就業13萬人,培育創業鏈達到42個。全年,推廣新技術997項,引進新品種1219個,建成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3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16個,示范面積達到110萬畝,擁有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9個。其中,科技特派員紅提葡萄創業鏈入股農民達到58戶,流轉農民土地2350畝,帶動168戶農民進入該產業,服務農戶戶均年增加收入2.6萬元。科技特派員已經成為現代職業農民的先鋒隊,發揮了顯著作用,形成了農村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就業”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