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巧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新課標下有效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實踐中,個人做了以下嘗試:
一、巧設導語
在進入課文前應設計有趣的導語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主動學習。巧設導語最重要的是從課文重點出發,因課而異,主要采取質疑、激將、煽情、欲揚先抑等方法。比如,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板書課題的時候,把“畫家”兩個字寫得大些,“牧童”兩個字寫得小些,然后設疑:“一個是有名的畫家,一個是小小的牧童,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進行導入,由一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研究討論,這樣的啟發效果比要求學生直接進入讀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組織游戲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分組討論、比賽朗讀、講小故事、分角色表演、小導游等,使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表現,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學,主動獲得知識,如,教學《郵票齒孔的故事》時,我出示連張郵票的復印件,要求學生想辦法把郵票一枚一枚地撕開,之后再與帶齒孔的連張郵票進行對比,這樣很快促進了學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了課堂成效。教學《日月潭》時,可以采用此類課文獨特的學習方式——當小導游。在熟悉課文之后,在學生中選擇導游將日月潭全貌作詳細講解,然后請充當游客的學生做評價:你最喜歡哪位導游?為什么?通過“導游”與“游客”之間的雙向互動來進一步理解課文,這樣既欣賞了景色特點,又品味了詞句。
三、巧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單一的教學手段學生容易感到枯燥無味,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為學生展示生動、直觀的畫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這樣調動學生的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教學《找春天》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春天美景、鳥語花香讓學生感知春天的美。如“樹木吐出的點點嫩芽,早開的野花,解凍的小溪……”這些句子如果只是在字面感受,完全不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而通過結合聲音圖片,孩子們就能深切體會春天帶來的美景,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拓寬學習語文的方法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學習語文的方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可以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近生活,呼吸清新的空氣,感受景色的醉人,激發學生的情感,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結合新課標,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高效。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