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鋒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自1995年至今,中國龍獅運動發展迅速,短短20余年的時間已由民間慶典活動發展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如今競技舞獅技術內容呈現多樣化勢態,對競技舞獅運動評價方式方法、審美準則手段進行歸納整理,構建完善的競技舞獅技術評價體系,不但是競技舞獅項目科學化、系統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競技舞獅運動發展的必然趨勢。
競技舞獅技術評價體系。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競技體育技術體系及技術體系構建等資料,為該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了中國龍獅運動協會的領導、中國龍獅界的前輩及一線教師,據走訪情況確定了論文撰寫的基本思路。
1.2.3 問卷調查法
發放調查問卷78份,回收7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3.0對所得原始數據進行了統計、處理和分析。

圖1 競技舞獅評價體系
調查得知,80%的專家認為競技舞獅技術評價體系是指裁判員依照競技舞獅規則、裁判法的評判原則根據運動隊臨場發揮水平、完成難度的數量、質量等內容給予運動隊評分,在評分過程中所涉及的評價指標、方法的總稱。
舞獅運動集中了武術、舞蹈、編織、刺繡、繪畫、音樂、技巧等多種技藝,通過獅頭、獅尾表演者緊密配合,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以達到娛樂、健身、歡慶之目的。競賽規則是技術發展的準則和杠桿,是項目發展的準繩和依據。自1993年6月首屆舞龍舞獅技術研討會召開至今,競技舞獅規則經歷了6次更新。本文根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評價的內容和標準,結合競技舞獅項目特點將其評價體系劃分為技術動作評價、藝術表現評價、難度動作;評價三個方面。(見圖1)
2.3.1 動作評價
動作評價是競技舞獅競賽套路評價體系中的基本元素,它包括對競技舞獅套路中基本動作、基本手法、基本步法、神態動作、形態動作等內容的要求,主要包括動作規格評價、動作協調評價、動作銜接評價三個方面。(1)動作規格評價;競技舞獅技術動作規格是指參賽者利用器械和身體姿態表現出獅子的喜、怒、醉、醒、思、恐、驚等表情,使獅子形態飽滿,展現出完美的獅型獅態。表演者要保證獅子的外形飽滿,不出現塌腰折獅被,手不能從獅口中伸出,整套演練中舞獅者不許露出獅被以外等。競技舞獅技術動作的評價建立在規范的技術動作基礎之上,背離了規范統一的技術動作,評價就無從著手。(2)動作協調評價;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在完成整套動作時,舞獅者身體各部位與器材的結合及獅頭與獅尾之間密切配合能力。運動員演練時身體各部、頭尾之間如不能協調配合,技術動作運用不得當,必然導致獅子外在表現力不足、動作不到位、獅型不好看、動作不逼真,演練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北獅的演練還需獅子與引獅員之間的配合、表演的兩只獅子相互配合,統一完成技術動作,否則也會影響整套動作的整體效果和最終得分,只有這三個環節的完美配合才能突顯套路的故事情節。(3)動作銜接;動作銜接是指在成套動作演練中,上一個動作或組合與下一個動作或組合間的轉換。要求舞獅者技術動作演練順暢,無跳躍感,銜接自然,不生硬;動態與靜態動作之間應體現出節奏變化的反差,瞬間的停頓或逐步加速要干脆,平穩,合理。競技舞獅套路是由若干個技術環節動作組成,技術環節又由若干的技術動作構成,技術動作和技術環節在完美組合后成了完整的演練套路。但是最佳的單個技術動作并不代表完美的套路,只有配合合理、有效銜接才能實現技術動作的順暢表達,才能完美展現整體效果。所以,動作銜接承擔著成套動作的完整性、流暢性、節奏變化的多重任務,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注重動作動動、動靜銜接的流暢性、平穩性與合理性從而保證獅子整套動作的完美表現。
2.3.2 藝術表現評價指標
(1)動作審美指標;技術動作表現的好與壞是競技舞獅審美評價的關鍵要素之一。技術動作是競技舞獅項目的核心單元,是競技舞獅套路美的前提。飽滿的形態、逼真的形象、驚險穩定的難度動作、新穎的故事情節、流暢的技術動作銜接、合理的造型等都是完美技術動作的體現。(2)編排評價指標;故事情節的編排是競技舞獅藝術表現評分的依據之一,是評價獅子藝術表現好壞的重要指標。如,參賽隊伍主題情節突出、新穎,技術動作以故事情節為主線編排,種類多樣、技術動作應用合理,難度動作在整套套路中分配均衡、銜接巧妙、過度順暢,鼓樂選配緊扣主題、結構自然流暢并能引起觀眾共鳴等,都是優秀競技舞獅套路的表現。競技舞獅套路編排可以汲取新鮮事物,結合歷史典故、經典神話,來展現舞獅項目的特點。(3)意境美評價指標;意境美已成為競技舞獅藝術表現的評價指標之一,在競技舞獅的藝術表現評價中越來越被專家、裁判所重視。意境美是對參賽隊展現套路的主題意境、內容意境的評價。競技舞獅是通過舞獅者的肢體表現主題意境的一門藝術,也是競技舞獅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獅子的運行路線、跳躍躥騰、驚險的難度、巧妙的銜接,無一不體現整體故事的意境美,讓人產生共鳴與浮想。整套演練可利用燈光、音效、服飾等來突出故事意境,增強藝術表現力。(4)音樂美評價指標;音樂可以迅速、直接的影響人們的情緒,引起人們的共鳴,實現對精神、情緒的調節。競技舞獅套路內容豐富、技巧多變,音樂能使舞獅表演者通過對演練套路故事情節和音樂結構的理解,把所要表現的獅神、獅韻、故事情節展現的淋漓盡致。
2.3.3 難度動作評價指標
(1)難度動作數量評價;將難度動作融入競技舞獅套路,是項目競技水平不斷提升的標志之一。根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規定難度動作的評價要求北獅、南獅參賽隊伍完成5個難度動作(含創新難度)給予1.5分,每少一個扣0.1分;超出難度動作要求5個以上者,每超出一個難度動作加0.1分,超出兩個難度動作加0.2分,依此類推,最多加0.5分;對于難度動作,裁判法中并未規定同一難度動作出現的次數,但賽前難度審核裁判員會在審核過程中通知運動隊不可重復出現同一種類、同一組別的相同難度動作,如出現,將不被計算在內。(2)難度動作質量評價;在競技舞獅比賽中,套路檢查裁判員負責難度動作質量的審核、評判。比賽中,套路檢查裁判員對參賽隊完成難度的臨場表現進行確認,比賽中難度動作演練無失誤則記為有效難度動作。如出現嚴重失誤、明顯失誤、輕微失誤、其他失誤則該難度動作不被認可,記做未完成。
2.4.1 定性評價法
定性評價是對競技舞獅技術質的特征進行評價。以臨場觀察為主要手段,通常在比賽現場由5~9名裁判員對參賽隊臨場完成動作進行直接觀察評判,當評分裁判為9人時,其中5個有效分的平均值為該隊的應得分。要求裁判員對競技舞獅參賽隊的技術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4.2 定量評價法
定量評價是對競技舞獅項目的量的特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主要是對參賽隊伍完成難度動作的數量進行賽前審核與賽中確認。
競技舞獅評價體系是競技舞獅技術發展的指向標,有助于其科學化、競技化、合理化、系統化發展。文章根據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評價的內容和標準,結合競技舞獅項目特點將其評價體系劃分為動作評價體系、藝術表現評價體系、難度動作評價體系。以期能夠為競技舞獅的評價提供參考,為競技舞獅競賽套路的創編提供依據。
[1]雷軍蓉.舞龍運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段全偉.舞獅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3]胡家燕.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
[4]朱新新.競技健美操技術體系系統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5]邱丕相,郭玉成.論武術體系框架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25(3):64-67.